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论民事虚假诉讼的规制

发布时间:2017-04-11 15:17

  本文关键词:论民事虚假诉讼的规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民事虚假诉讼应定义为互相串通的各方当事人,通过其制造的虚假的法律关系、事实、证据材料等提起民事诉讼,以获取非法利益为目的欺骗法院作出具有强制执行力的法律文书。虚假诉讼与恶意诉讼、诉讼欺诈、滥用诉权等存在一定关联,但也有明显的区别。虚假诉讼多发于涉财产案件,庭审过程一般不具有实质性对抗,双方当事人关系比较密切,自认事实较多,结案期限比较短,并且一般有一些法律职业者在背后指点或怂恿。2012年《民事诉讼法》及2015年颁布的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规定了制裁措施,为规制和预防虚假诉讼提供了法律依据。本文在框架结构上除引文和结论外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虚假诉讼的相关概念。包括虚假诉讼的含义、特点及其构成要件。并对虚假诉讼与恶意诉讼、诉讼欺诈、滥用诉权的相关概念进行了一定区分,从虚假诉讼的行为主体、主观方面、客观表现以及危害的客体等方面论述了虚假诉讼的构成要件。第二部分归纳了实践中虚假诉讼的常见形态。从虚构诉讼主体,虚构争议事实,提供虚假证据以及滥用诉讼调解等角度进行归纳。第三部分总括了虚假诉讼的危害。包括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损害社会诚信体系,同时也极大损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第四部分探讨了虚假诉讼形成的原因,也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之一。在司法实践中,虚假诉讼形成原因很多,主要包括证据规则存有缺陷,现行民事法律调解制度存在局限,相关法律规制尚待完善,同时受限于我国现有的诉讼模式制约,现行法官管理制度有所不足,当前我国民事诉讼监督救济不尽完善,再加上社会道德诚信体系存在一定的缺失,虚假诉讼应承担的违法成本相对较低,当事人的法治观念较为淡薄等,这些立法、司法、社会等原因,共同造成了我国当前在民事虚假诉讼领域的法治困境。第五部分着力分析了规制和预防虚假诉讼机制的有效建议。在立法层面,要完善诚证据规则,建立诉讼相对性原则,进一步完善民事调解制度,从民事、刑事各方面加强对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制,规范并完善第三人撤销之诉,构建民事虚假诉讼的侵权法律责任,提出了建立律师费负担制度、拓宽民事司法制裁方式等措施;在司法层面,提出了要规范民事诉讼审前审查程序,进一步强化法院权威和职权,提高法官素质和办案能力,强化对虚假诉讼的法律监督,强化各司法机关的协同配合;在综合防治层面,推进当前社会诚信体系的全面构建和可持续发展,强化信用惩戒,加强道德和法制宣传,从而将民事虚假诉讼这一法律问题赋予强烈的法律色彩,努力构建出现代化的法治路径。
【关键词】:虚假诉讼 危害 原因分析 规制 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5.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引言13-16
  • 第一章 民事虚假诉讼的界定16-22
  • 一、虚假诉讼的含义16-17
  • 二、虚假诉讼的构成要件17-18
  • 三、虚假诉讼的特点18-19
  • 四、虚假诉讼与恶意诉讼、诉讼欺诈、滥用诉权的区分19-22
  • (一)虚假诉讼与恶意诉讼的区别19-20
  • (二)虚假诉讼与诉讼欺诈的区别20
  • (三)虚假诉讼与滥用诉权的区别20-22
  • 第二章 实践中虚假诉讼的常见形态22-28
  • 一、虚构诉讼主体22-23
  • 二、虚构争议事实23-24
  • 三、提供虚假证据24-25
  • 四、滥用诉讼调解25-28
  • (一)直接立案,由法院作出调解书25-26
  • (二)利用人民调解,取得人民调解书后请求法院进行司法确认26-28
  • 第三章 虚假诉讼的危害28-35
  • 一、虚假诉讼损害国家利益28-31
  • (一)损害国家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28-29
  • (二)扰乱国家公共管理秩序29-30
  • (三)直接损害国家经济利益30-31
  • 二、虚假诉讼损害社会公共利益31-33
  • (一)损害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31-32
  • (二)损害公众的基本认知32
  • (三)损害社会诚信体系32-33
  • 三、损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33-35
  • 第四章 虚假诉讼形成的原因分析35-45
  • 一、立法原因35-39
  • (一)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存在缺陷35-36
  • (二)现行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存在不合理之处36-37
  • (三)对虚假诉讼的制裁力度不够37-38
  • (四)对虚假诉讼受害人民事救济制度不完善38
  • (五)虚假诉讼收益与代价不成比例38-39
  • 二、司法原因39-41
  • (一)我国现行诉讼模式存在不合理之处39
  • (二)现行法官管理制度存在缺陷39-40
  • (三)我国司法缺少权威40
  • (四)司法机关之间协调配合不足40-41
  • 三、社会原因41-42
  • (一)社会诚信体系缺失41
  • (二)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发生偏差41-42
  • (三)当事人的法治观念淡薄,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并未完全建立42
  • 四、立案登记制度实行对虚假诉讼的影响42-45
  • (一)立案登记制度出台的背景和主要法律规定42-43
  • (二)立案登记制度导致虚假诉讼能轻易进入审判程序43
  • (三)立案登记制度导致我国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更加突出43-44
  • (四)立案登记制度使进一步严格规制虚假诉讼迫在眉睫44-45
  • 第五章 完善虚假诉讼规制机制的建议45-56
  • 一、立法层面45-50
  • (一)完善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确保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的落实45-46
  • (二)进一步完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46-47
  • (三)加强对虚假诉讼的制裁力度47-49
  • (四)完善虚假诉讼受害人的民事救济途径49-50
  • 二、司法层面50-53
  • (一)对现有民事诉讼的诉讼方式进行必要改革50-51
  • (二)改革法官管理制度,提高法官素质和办案能力51-52
  • (三)强化对虚假诉讼的审判监督52
  • (四)强化司法机关的在防止虚假诉讼方面的协同配合机制52-53
  • 三、社会综合防治层面53-56
  • (一)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53-54
  • (二)加强法律和道德惩戒,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4
  • (三)加强法制宣传,在民众中建立良好的法治氛围54-56
  • 结论56-58
  • 参考文献58-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荣梅;;虚假诉讼刑法规制思辨[J];学理论;2009年25期

2 李翡;;虚假诉讼行为探析与整治[J];法制与社会;2010年01期

3 尉兰琴;;试论虚假诉讼[J];陇东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赵赤;李燕山;;论虚假诉讼的刑法规制[J];江汉论坛;2010年02期

5 胡蓓;;论虚假诉讼的刑事可罚性及司法应对[J];法制与社会;2010年14期

6 薛玮;;当前民间借贷虚假诉讼案件的认定与防范[J];法制与社会;2010年15期

7 毕慧;;论民事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制[J];浙江学刊;2010年03期

8 范水清;;浅谈如何防范打击虚假诉讼[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年11期

9 梁婷;;民事虚假诉讼现状及其规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郭亚琼;;浅议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制[J];知识经济;2011年1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董小军 本报通讯员 陈海滨 舒沁;警惕虚假诉讼的欺诈[N];宁波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袁定波;修正刑法解决对虚假诉讼制裁问题[N];法制日报;2009年

3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人民法院 李霞;虚假诉讼现象亟待引起重视[N];人民法院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余建华 孟焕良;浙江 刑罚之剑指向虚假诉讼[N];人民法院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蒋萍 通讯员 吴禄婵;虚假诉讼可能涉及十宗罪[N];文汇报;2010年

6 媒体评论员 刘英团;以刑事制裁应对“虚假诉讼”[N];人民法院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白龙 张烁;多管齐下严打虚假诉讼[N];人民日报;2010年

8 黄廷旺 纪明龙;虚假诉讼的成因与防范[N];江苏经济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鲁晟;虚假诉讼:民事到刑事的嬗变[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0年

10 记者 刘慧静 通讯员 蒲华峰;虚假诉讼 缘何愈演愈烈[N];舟山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昕;虚假诉讼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谭慧;虚假诉讼成因与对策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3 许勤;从司法角度看虚假诉讼的刑法规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项卫兵;虚假诉讼行为的刑法规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郝元元;民事虚假诉讼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6 王s

本文编号:2993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2993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5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