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模式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9 07:11

  本文关键词: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模式变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公共领域是对公共意见形成过程的一个理论抽象和描述,意指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通过聚会、社团、媒体等形式进行自由对话、公共交往、公开表达意见的场域和机制。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由网络沟通过程所构成的社会交往活动框架导致了虚拟社群的出现。人们在虚拟社群中自由地表达思想,模拟、转换甚至本身就构成了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私人或集体行动,进而促使互联网作为一个信息加工、传导和影响力机制改变了现实社会中公共意见的表达过程和舆论传播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改变了人类的叙事结构以至人的认同。作为一个崭新的自由对话、公共交往和自由表达意见的场域与机制,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在技术的推进中逐渐萌芽、成长。网络公共领域是由网络技术型构的一种全新形式的公共领域,是传播技术从纸质媒介、广播电视媒介发展到互联网媒介的条件下公共领域的重建形式。中国网络公共领域表现出自身的特征:它至今仍然仅仅处于形成阶段,并从一开始就保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具有超越现实的民主热情和讨论精神,而且它始终是一个纠结在理性和非理性、现实和虚拟的矛盾状态中的舆论对话平台。 从网络公共领域到政治实践的衍化过程,体现了网络重构公共生活的政治意义:网络公共领域在张扬起理性-批判精神的过程中,却越来越将合法性基础本身建构在一次次通过理性-批判而获得的“去蔽化”结果之上;与此同时,主权概念曾经内在地包含着的对内对外的最高性和终极性,开始在内部和外部两个领域同时受到影响和制约;它削弱了国家、政府、社区、家庭等生活场域中的权威对个人的控制能力,有力地促进了个人自主性的成长,并为个人以权威的方式反对权威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民主基础。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要求国家与社会的界限进一步明晰,这为在新的条件下重塑政府治理过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网络公域在重新订定合法性基础和公共权威等概念的同时就自然地订定了多中心权威的格局,要实现良好的治理就要求化权威之间的非理性竞争为理性协商,进而达致政府与社会的合作与共治;网络虚拟社群在形成较具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权力位域后,会逐渐超越其自身的边界并扩展对其他权力位域的影响,表现为对传统官僚制原则的解构以及民主制行政原则的确立;网络公共领域提供了沟通—行动的崭新模式,这种沟通—行动模式进一步影响到政府过程中,从而加快了虚拟政府的构建步伐;网络公共领域促进了网络社群中的自我赋权,削弱了传统公共权威的影响力,也为网络公共领域中话语权力的竞争乃至垄断创造了条件,这就要求创新公共治理机制,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理机制将网络极端主义的危害降至最低;网络为公共领域超越主权秩序进而迈向全球话语平台提供了技术基础,并引致了国际治理结构的变化,在此有关世界主义治理的思想应被视作关于民主的未来形式的严肃预测:只要公共领域能通过互联网络得以重建,与公共领域相关的所有预测便不得不站在世界主义的高度组织思想。 文章的主体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公共领域进行一般性分析,重点辨析公共领域的内涵、外延与实质,,并对公共领域的类型与机制、结构与特征、消解与重建及其与治理的理论关系进行梳理和分析;第二部分在回顾中国公共领域传统形态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方法考察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虚拟社群的形成,在重点分析从网络自主空间到公共空间的同时考察中国公共领域兴起的过程,并进一步总结出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结构和特征;第三部分引入相关政治学分析框架并进行适当改造,以考察政治生活中的基本范畴如合法性、主权、公共权威等在网络公共领域兴起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网络公共领域与政治实践的展开的考察导入政府治理的分析;第四部分重点探讨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兴起过程中的政府治理模式变迁问题,该部分将从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构与多中心趋势的强化、权力位域的结构变化与民主制行政原则的确立、虚拟政府的过程分析、网络极端主义与公共治理机制的创新、迈向世界主义治理的可能性预测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重构未来的治理体系提供线索。最后的结语部分将简略评估技术推动民主政治发展以至进一步改变政府治理体系的可能性及程度,并对其未来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公共领域 网络公共领域 政府治理模式 技术—民主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630
【目录】:
  • 内容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7
  • 1.1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10-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2-16
  • 1.2.1 国内外关于公共领域的研究现状综述12-13
  • 1.2.2 国内外关于网络公共领域的研究现状综述13-16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16-17
  • 2 公共领域研究的理论基础17-25
  • 2.1 公共领域的内涵与实质17-19
  • 2.2 公共领域的类型与机制19-22
  • 2.2.1 公共领域的类型19-21
  • 2.2.2 公共领域的机制21-22
  • 2.3 公共领域的结构22-23
  • 2.4 公共领域的消解与重建23-24
  • 2.5 公共领域与治理24-25
  • 3 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技术—民主的意象与现实25-44
  • 3.1 中国公共领域的产生和发展:一个简略的回顾25-28
  • 3.2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与虚拟社群的形成28-33
  • 3.2.1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状况28-29
  • 3.2.2 虚拟社群的渊数与形态29-30
  • 3.2.3 中国虚拟社群的发展与网络自主空间的成长30-33
  • 3.3 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从自主空间到公共空间33-41
  • 3.3.1 网络叙事与人的认同33-34
  • 3.3.2 网络社群中的自我赋权:从内心领域到社会领域34-36
  • 3.3.3 网络社群中的大众舆论与集体行动36-37
  • 3.3.4 网络公共空间的开展:以肝胆相照网络论坛的“反乙肝歧视行动”为例37-41
  • 3.4 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结构与特征41-44
  • 3.4.1 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结构41-42
  • 3.4.2 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特征42-44
  • 4 中国网络公共领域与政治实践的衍化:一种导向政府治理的分析框架44-49
  • 4.1 网络公共领域中的话语民主、沟通理性与合法性基础45-47
  • 4.2 网络公共领域中的公共行动与主权47-48
  • 4.3 网络公共领域中的批判精神与公共权威48-49
  • 5 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兴起过程中的政府治理模式变迁49-59
  • 5.1 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构与多中心协商模式的发展50-52
  • 5.2 权力位域的结构变化与民主制行政原则的确立52-54
  • 5.3 政府过程中的沟通—行动模式:虚拟政府的过程分析54-56
  • 5.4 赋权、霸权与控制:网络极端主义与公共治理机制的创新56-57
  • 5.5 国际治理结构的变化:迈向世界主义治理的可能性预测57-59
  • 结语59-60
  • 参考文献60-62
  • 后记62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小罗;;网络媒体:公众参与的新平台[J];太平洋学报;2009年07期

2 洪伟达;;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及能力提升[J];图书馆;2011年06期

3 李让;;网络舆论:中国社会转型的催化剂?[J];新闻传播;201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方曙光;网络公共领域及其二重建构[D];上海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芳;新媒介环境下的政府公共传播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邱莉萍;政府网络信息治理中对网络表达自由的保护和规范[D];复旦大学;2011年

3 郭旭;挑战与回应——当代中国网络政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4 罗贤忠;互联网低俗化的影响与整治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5 李晓方;以网络论坛为媒介的政治参与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杨志军;当代中国政府“运动式”治理模式及其转型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7 张锐锐;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波;当代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生成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9 欧阳斌;微博公共性的传播学分析[D];清华大学;2012年

10 谷雨璐;网络权力下的公民与政府委托代理关系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模式变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20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3520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c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