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良性互动研究
本文关键词: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良性互动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构已在理论界和实践界成为共识,而构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良性互动关系,是调整政府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本文分4章探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良性互动的必要性、影响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良性互动的因素和促进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良性互动的对策。 第1章在分析选题背景、意义,述评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和创新点。 第2章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良性互动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阐释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良性互动关系的定义、特征和理论依据,论证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良性互动的现实价值。 第3章回顾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了影响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良性互动的因素:政府对非营利组织认识上的偏差、政府职能转变的不到位、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管理存在的局限、有关非营利组织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非营利组织能力的欠缺、非营利组织对政府的过分依赖。 第4章提出了促进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良性互动的对策,指出政府应转变对非营利组织的认识、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框架、改革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机制、加大对非营利组织的政策扶持和构建对非营利组织的问责机制,非营利组织应明确自己的使命、增强自身的能力和自觉调整与政府的关系,并提出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良性互动模式的构建设想。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组织上相互独立,职能上相互协作,相互补充,彼此监督,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的建立,对于推动政府改革,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提高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水平,满足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政府 非营利组织 良性互动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63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3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0-11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11-12
- 1.3.1 研究的思路11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11-12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12-13
- 1.4.1 研究的内容12
- 1.4.2 创新点12-13
- 第二章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良性互动的必要性13-22
- 2.1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良性互动关系的性质13-15
- 2.1.1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良性互动关系的涵义13-14
- 2.1.2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良性互动关系的特征14-15
- 2.2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良性互动的理论依据15-18
- 2.2.1 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理论16-17
- 2.2.2 志愿失灵理论17
- 2.2.3 治理理论17-18
- 2.3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良性互动的现实价值18-22
- 2.3.1 提高公共物品供给的质量和数量18-19
- 2.3.2 推动政府职能的顺利转变19-20
- 2.3.3 有效制约政府权力20
- 2.3.4 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20-21
- 2.3.5 增进社会的和谐程度21-22
- 第三章 影响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良性互动的因素22-30
- 3.1 政府对非营利组织认识上的偏差23
- 3.2 政府职能转变的不到位23-24
- 3.3 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管理存在的局限24-26
- 3.3.1 严格的准入制度24
- 3.3.2 僵化的双重管理体制24-25
- 3.3.3 对非营利组织之间竞争的严格限制25-26
- 3.4 有关非营利组织法律制度的不完善26-27
- 3.5 非营利组织能力的欠缺27-29
- 3.5.1 治理结构不合理27
- 3.5.2 资金不足27-28
- 3.5.3 人才缺乏28
- 3.5.4 服务质量不高28
- 3.5.5 公信力不强28-29
- 3.6 非营利组织对政府的过分依赖29-30
- 第四章 促进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良性互动的对策30-45
- 4.1 政府主动出台措施以搭建良性互动的平台30-37
- 4.1.1 转变对非营利组织的认识30-31
- 4.1.2 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框架31-32
- 4.1.3 改革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机制32-34
- 4.1.4 加大对非营利组织的政策扶持34-36
- 4.1.5 构建对非营利组织的问责机制36-37
- 4.2 非营利组织积极回应以促成良性互动的实现37-39
- 4.2.1 非营利组织应明确自己的使命37
- 4.2.2 非营利组织应增强自身的能力37-39
- 4.2.3 非营利组织应自觉调整与政府的关系39
- 4.3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良性互动模式的构建39-45
- 4.3.1 授权模式40-41
- 4.3.2 契约模式41-43
- 4.3.3 转制模式43-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50
- 致谢50-51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目录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觉醒;贯彻国家财政法规 加强寺院财务管理[J];中国宗教;2005年11期
2 方卫华,王磊;再论社会中介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研究冲突的解决[J];学会;2005年07期
3 尚潇宜;;对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的激励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18期
4 高轩;;当代西方协同政府改革及启示[J];理论导刊;2010年07期
5 赵维良;政府职能转变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刘丽华;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 推进政府管理创新[J];行政论坛;2005年02期
7 侯耀东,徐莹;新时期非营利组织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08期
8 付爱兰;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及其实现机制探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窦志力;;社会组织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J];决策探索;2005年11期
10 欧阳晓东;曾小龙;;和谐社会背景下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杰;;转型时期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陈林;夏同水;刘正林;;非营利组织及其在中国的潜在形态[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唐钧;;科技领域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发言稿)[A];第三届海南省科技论坛论文选编[C];2005年
4 项玉;;准公益类事业单位非营利化改革的思考[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为雷;;问题与出路:转型社会中的社会福利工作研究[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红胜;;社会组织应该在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中承担相应的责任[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7 丁生忠;;责任政府建构:政府改革的路径选择——基于宁夏经验的反思[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吴文洁;;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启示[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9 尹亚琼;陆宁;;公共治理视角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间互动关系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高尚全;;深化政府改革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关键——2004年中国改革论坛报告[A];政府转型与统筹协调发展——2004中国改革论坛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建华 舒志华;非营利组织接受的捐赠收入免税[N];中国税务报;2010年
2 陶传进;政府公益逐渐向社会化公益转变[N];中国社会报;2010年
3 李欣;浅谈非营利组织税收政策的改革[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5年
4 李伟;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N];中国社会报;2003年
5 记者 崔立勇;《慈善蓝皮书》在京发布[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6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徐雪梅;非营利组织是如何生成的[N];光明日报;2010年
7 ;引进营销观念保障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4年
8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5年
9 贾西津;“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多种形态[N];中国社会报;2006年
10 黄兰敏;非营利组织的“盈利”投资管理[N];财会信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臧红雨;非营利组织整体性治理结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吴季钢;台湾专业型非营利组织的服务创新管理模式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周爱萍;非营利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4 蔡磊;非营利组织基本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5 周旭亮;非营利组织“第三次分配”的财税激励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王长寿;中国农村非营利组织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7 耿玮;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及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陈俊龙;非营利组织的绩效管理[D];复旦大学;2003年
9 丁美东;非营利组织及其价格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10 张月玲;国有非营利组织会计基本理论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荣兄;治理视野下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 陈木花;公共治理模式下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3 鲍嘉;我国当代社会转型时期非营利组织的重构与嵌入[D];四川大学;2007年
4 罗湘;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良性互动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5 胡艳霞;政府改革视角里的非营利组织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6 雷杰欣;非营利组织的公共关系策略[D];暨南大学;2010年
7 张红艳;治理中的合作:我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陈建勋;论环保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定位[D];武汉大学;2004年
9 刘莉莉;我国非营利组织(NPO)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吉琳;转型时期社会服务型非营利组织的发育与约束[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5968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596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