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多元化养老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0 23:03

  本文关键词: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多元化养老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人口老龄化 多元化 养老模式 养老产业化


【摘要】:养老是每个人都将会面临的问题,是关系到整个社会是否稳定、每个家庭是否和谐的基本问题。随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老龄社会,国际社会开始重视这一问题。我国在世纪之交进入了老龄社会的行列,由于人口基数较大,一旦进入老龄化,整个人口结构就逐步老化,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将越来越大,养老就成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难题。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城乡倒置、未富先老、基数大、速度快、程度深的特点,并且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些特点意味着我国的养老不可能实行机构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也不可能所有老人都居家养老,只能按照具体情况的要求实行不同的养老方式,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多元化的养老模式。目前,我国城市和乡村存在着大量的老人,有的老人可能老无所依、老无所养,这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的稳定。针对这一状况,2010年我国政府出台了一个社会养老规划框架,以居家养老为主,以社区养老为支撑,以机构养老为补充。整个框架设计基本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设计一个更优化的养老模式框架是当下亟须考虑的问题。居家养老是最古老的一种养老方式,也是亚洲地区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传统养老方式。人口结构、文化传统和经济状况决定了我国必须以居家养老为主要的养老方式,这不仅符合交换理论,也符合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原理。而养老准公共物品的特性,又要求政府也要有所为。因此,政府和市场在养老市场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结合当前养老问题的困境,探讨新的养老模式、创新养老方式,以解决大规模老年人口到来之时的养老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论文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运用了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理论归纳法等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逻辑归纳。本文首先从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概念界定开始,研究中国目前老龄化的基本现状和重要特点,详细分析当前我国老龄化所处的历史阶段。讨论当前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有怎样的影响。针对目前中国老龄化和养老所需的物质条件,以及养老市场的现状,分析各养老方式的优势和劣势,探讨怎样选择合适的养老模式才是最优化的。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全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是导论,主要介绍文章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目的和研究范围做一个简单的交代。列出文章的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是文献梳理和理论基础。这一部分界定了一些文章涉及的重要概念,梳理已有的国内和国外的研究成果,并把本文研究使用的理论工具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构建本篇论文的基本研究框架。 第三章是对我国当前老龄化形势的具体分析。在对我国老龄化的人口结构主要特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这中间主要选取的是储蓄率作为代表,并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进行了解读。从而可以看出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方向和大小。 第四章是对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现有的养老问题进行分析。由于客观条件不同,农村和城市养老方式有所差异。这一部分运用战略分析工具对比分析了三种养老方式的优势和劣势。 第五章主要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部分亚洲地区国家应对养老问题的经验,并思考对我国养老问题的启示,构建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尝试设计一个效用最大化的养老模式,既能适应当前中国的文化和经济现状,又能很好的解决马上要到来的养老大军的安置问题。这样的模式选择只是在理论上的初步论证,具体的实施中有可能会遇到无法预见的困难,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再做具体分析。 第六章根据设计的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提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建议。不仅要完善法律制度、也要分别从市场和政府两个角度来加强建设。 本篇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有:论文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出发,探讨了现有的养老方式的优劣,提出了居家养老的重要地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居家养老的重要性。在分析了中国人口结构和养老方式的现状之后,借鉴国际上成功的养老经验,针对我国具体国情,设计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框架,其中包含了主要的养老方式,政府、市场、家庭的责任,强调了养老服务准公共物品的性质。论文主要使用了生命周期理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斯密的交换理论、准公共物品理论为理论框架进行设计,并明确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重要作用。本文重点指出养老产业链打造的重要性,并强调政府要转变职能,以服务性为导向,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行业,对从业人员进行监管。市场建设则应思考如何利用老龄化的机遇,把银色经济危机转化为老年人口红利,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多元化 养老模式 养老产业化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69.6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2
  • 1. 导论12-19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研究意义13-14
  • 1.2.1 理论意义14
  • 1.2.2 现实意义14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范围14-15
  • 1.4 论文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15-16
  • 1.5 研究方法16-18
  • 1.5.1 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17
  • 1.5.2 文献研究法17
  • 1.5.3 比较分析法17
  • 1.5.4 理论归纳法17-18
  •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和研究的不足18-19
  • 2. 文献梳理与理论基础19-35
  • 2.1 重要概念界定19-21
  • 2.1.1 老龄化19
  • 2.1.2 老年抚养比19-20
  • 2.1.3 老龄化的程度和速度20
  • 2.1.4 养老模式20-21
  • 2.2 国内国外研究进展和简要评论21-28
  • 2.2.1 国内研究进展和简要评价21-25
  • 2.2.2 国外研究进展和简要评价25-28
  • 2.3 文章的主要理论基础28-33
  • 2.3.1 生命周期理论28-30
  • 2.3.2 准公共物品理论30-31
  • 2.3.3 斯密的交换理论31-32
  • 2.3.4 路径依赖原理32
  • 2.3.5 SWOT战略分析工具32-33
  • 2.4 建立基本分析框架33-35
  • 3.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对经济的影响35-48
  • 3.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和速度都在上升35-38
  • 3.1.1 老龄人口绝对数量逐渐增大35-36
  • 3.1.2 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提高36-37
  • 3.1.3 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比较快37-38
  • 3.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38-42
  • 3.2.1 城乡倒置38-39
  • 3.2.2 未富先老、未备先老39-42
  • 3.3 我国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对经济的影响42-48
  • 3.3.1 选取分析的指标——储蓄率42-43
  • 3.3.2 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影响的实证检验43-46
  • 3.3.3 实证检验的结论46-48
  • 4. 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问题48-56
  • 4.1 农村人口的养老状况48-49
  • 4.2 城镇人口的养老方式49-51
  • 4.3 几种养老模式的比较分析51-53
  • 4.4 养老模式框架的构建规划53-56
  • 4.4.1 社会养老框架的基本规划53-54
  • 4.4.2 对社会养老基本框架规划的分析54-56
  • 5. 国际经验借鉴和养老模式框架设计56-72
  • 5.1 国际养老模式的经验借鉴56-62
  • 5.1.1 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借鉴56-60
  • 5.1.2 对我国的启示60-62
  • 5.2 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设计——以居家养老为主多元化的养老模式62-72
  • 5.2.1 养老服务是准公共物品,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63
  • 5.2.2 以居家养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63-65
  • 5.2.3 养老产业化,提供多层次的服务产品65-69
  • 5.2.4 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设计69-72
  • 6. 政策调整、法律保障和市场建设72-78
  • 6.1 政府政策调整72-74
  • 6.1.1 制定政策,为养老事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72-73
  • 6.1.2 对不同的养老方式予以支持73-74
  • 6.1.3 发挥地方政府作用74
  • 6.2 法律制度的完善74-75
  • 6.3 市场建设75-78
  • 6.3.1 养老产业化,提供专业化服务76
  • 6.3.2 提高老年人消费能力,创造“老年人口红利”76-78
  • 参考文献78-81
  • 致谢81-83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原;;日本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经验与启示[J];当代经济;2010年09期

2 蔡f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3 张丽雅;於钇权;;美英两国社区养老服务及启示[J];社会福利;2010年10期

4 李中秋;王朝明;;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J];理论与改革;2013年01期

5 曾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二高三大”特征及对策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1年05期

6 于学军;中国人口老化与储蓄[J];人口与经济;1996年03期

7 赵金库;赵志国;;瑞典养老服务的做法及启示[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9年02期

8 杜鹏,武超;中国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分析[J];人口研究;1998年04期

9 杜鹏;杨慧;;中国和亚洲各国人口老龄化比较[J];人口与发展;2009年02期

10 郭竞成;;居家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社会保障研究;2010年01期



本文编号:6530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6530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4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