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继与嬗变:陶行知研究的学术谱系
发布时间:2017-10-20 02:20
本文关键词:承继与嬗变:陶行知研究的学术谱系
更多相关文章: 陶行知研究 学术史 学术谱系 知识社会学 学案体
【摘要】:作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一直以来都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关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诸多学者的推动下,陶行知研究一度成为当时的显学,各类成果不断涌现。但陶研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研究内容重复化、研究成果碎片化、研究队伍分散化等等,这些问题成为了陶行知研究在新世纪进一步深化与发展的桎梏。为了能够帮助后人迅速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研究分析前辈学人的思想发展历程,学人群体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对整个陶行知研究学术史分源别派、考镜源流就不仅是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了。 在陶行知研究学术发展史上,形成了一批具有相似的学术起源,类似的话语结构与知识体系,以及共同的价值观念构成的学人共同体。这一学术群体有着明确的研究纲领、旗帜性的引领人物,已经形成了特有的学术谱系。这一学术谱系不仅有着传承核心学术理念的功能,而且还会不断地对核心理念加以阐释嬗变,以助于谱系的开枝散叶、开疆拓域。以中国传统治史方法“学案体”,并加以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对陶行知研究中形成的学术谱系进行研究,不仅可以达到分源别派、考镜源流的学术史功效,还可以充分了解学术谱系内部学人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特别是在这其中社会结构对学人学术研究产生的重要影响。通过借鉴谱系学、知识社会学等理论分析陶行知研究中出现的学人群体可以发现,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学术素养、知识传承流派以及个人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影响,主要的研究学人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学术群体。可以说,对陶研学术谱系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术史的功用范围以内,而是深层次的考察了社会对学术、对知识的重要影响。 除了绪论与余论以外,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学术谱系的先行理解”,阐释了谱系与学术谱系、学术史与学术谱系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纷繁杂乱的陶行知研究学术史中抽丝剥茧,勾勒出陶行知研究中已经形成的谱系群体。 第二章“吾爱吾师:‘亲缘’陶研学人群体”,归纳出一批与陶行知有着师徒“亲缘”或历史渊源上有着“亲缘”关系的学人群体,即形成的紧密型“亲缘”学人和松散型“亲缘”学人两个不同群体。通过对“亲缘”学人群体的陶研分析可以发现,紧密型“亲缘”学人虽然有着护师心切的研究心态,但对陶行知研究的推动以及松散型“亲缘”学人的研究都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松散型学人则在此基础上糅合了新的跨学科理论知识,将陶行知研究回归至学术本身。 第三章“行是知之始:华东陶研学人共同体”,是一群强调“行”的研究学人群体。他们突出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实观照,强调以陶行知教育思想来解决现实教育问题,体现出极强的实践取向。华东区域的学人因为文化和地域的原因,注重以综述性研究入手,走向实践性操作,在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之间游走,体现了陶行知研究的时代需求与内在张力。 第四章“不要金银只要心:陶研华中学派”,重点研究了陶行知研究中出现的极有影响的师承性学派——华中师范大学陶研学派。通过对这一学派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代学人的研究可以发现,这一学派中的学人完全是因为被陶行知的个人魅力所感染,强调为研究而研究。此外,由于师承的缘故,三代学人的研究相互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学术血脉联系,突出强调学术的逻辑性,在研究结论上层层递进。在研究方法方面,他们打破了陶行知研究中较为陈旧的研究范式,从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史学、比较史学等多个维度重新阐释了陶行知的历史世界。 第五章“丈夫志在探新地:海外陶研学人的个案分析”,具体探讨了海外较有影响力的陶研学人。通过对日本、欧美、港台地区六位学人的个案分析可以发现,海外的陶行知研究由于各国研究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成长路径以及价值取向的不同,研究的缘起和结论也不尽相同。日本强调主体性,欧美强调民主性,港台则强调教育思想与宗教思想,这一研究走向体现出了海外陶研的多元化趋势。 余论部分,在总结陶研学人谱系的基础上,借助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进一步分析后指出,之所以形成不同的研究群体、学派,除了谱系学所谓的知识起源这一重要影响因素之外,学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变迁历程,学术场域的内部斗争都成为左右每一位研究者思想进一步深化发展的影响因子。借助考察陶行知研究学术谱系这一个案,不仅对陶行知研究史起到了分源别派、考镜源流的作用,也揭示了知识与社会之间的重要内在联系。
【关键词】:陶行知研究 学术史 学术谱系 知识社会学 学案体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0-092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2
- 绪论12-21
- 一、研究缘由12-14
- 二、研究价值14-15
- (一) 将人置于历史的中心14-15
- (二) 梳理出陶研主流思想15
- 三、研究现状15-18
- (一) 学术史研究现状15-17
- (二) 陶行知研究学术史现状17-18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8-21
- 第一章 学术谱系的先行理解21-34
- 一、概念与方法21-27
- (一) 谱系与学术谱系21-25
- (二) 口述与叙事25-27
- 二、视域与体系27-30
- (一) 当代学术何以成史27-29
- (二) 学术史·学术谱系·学人29-30
- 三、脉络与谱系30-34
- (一) 陶研历史脉络30-31
- (二) 陶研谱系鸟瞰31-34
- 第二章 吾爱吾师:“亲缘”陶研学人群体34-89
- 一、紧密型“亲缘”陶研学人34-63
- (一) 刘季平35-39
- (二) 方与严39-43
- (三) 张劲夫与张健43-48
- (四) 戴伯韬48-51
- (五) 方明51-53
- (六) 戴自俺53-55
- (七) 王琳55-57
- (八) 胡晓风57-63
- 二、松散型“亲缘”陶研学人63-86
- (一) 郭笙与储朝晖63-71
- (二) 朱小蔓、杨东平、梅汝莉与姚文忠71-76
- (三) 晓庄学人的研究贡献76-86
- 三、“亲缘”学人的思想传承86-89
- 第三章 行是知之始:华东陶研学人共同体89-121
- 一、开拓期华东学人89-106
- (一) 张文郁与张癸90-93
- (二) 胡国枢93-100
- (三) 童富勇100-106
- 二、探索期华东学人106-118
- (一) 金林祥106-115
- (二) 金门弟子的贡献115-118
- 三、华东学人共同体的思想流变118-121
- 第四章 不要金银只要心:陶研华中学派121-182
- 一、革故与鼎新:第一代华中陶研学人121-140
- (一) 董宝良121-129
- (二) 章开沅与唐文权129-137
- (三) 夏德清137-140
- 二、形塑与再造:第二代华中陶研学人140-167
- (一) 周洪宇141-150
- (二) 余子侠150-157
- (三) 喻本伐157-162
- (四) 熊贤君162-167
- 三、启新与拓域:第三代华中陶研学人167-180
- (一) 胡志坚168-172
- (二) 蔡幸福172-176
- (三) 陈竞蓉等人的贡献176-180
- 四、华中学派的学术传承180-182
- 第五章 丈夫志在探新地:海外陶研学人的个案分析182-218
- 一、日本:斋藤秋男与牧野笃182-191
- (一) 斋藤秋男183-187
- (二) 牧野笃187-191
- 二、港台:何荣汉与曹常仁191-203
- (一) 何荣汉193-198
- (二) 曹常仁198-203
- 三、欧美:黄冬与姚渝生203-217
- (一) 黄冬206-210
- (二) 姚渝生210-217
- 四、海外群体的特点217-218
- 余论218-228
- 参考文献228-24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242-244
- 后记244-2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与严;;陶行知的教育事业与教育思想[J];安徽史学通讯;1958年03期
2 戴白韬;;论陶行知先生的生产教育[J];安徽史学通讯;1958年06期
3 周洪宇;;陶行知与基督教[J];安徽史学;1991年04期
4 余子侠;陶行知生平事迹五考[J];安徽史学;2001年03期
5 兰军;;使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尝试——陶行知与国际教育会议[J];安徽史学;2006年05期
6 姚文忠;;论陶行知的课程理论[J];爱满天下;2004年04期
7 余三定;学术史:“研究之研究”——兼评北京大学出版社“学术史丛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散木;;且说累人而无益的“避讳学” 兼说批判《武训传》和“批林批孔”中的若干事[J];博览群书;2002年11期
9 涂怀京,陈冬;从争鸣到复兴: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述评(1979—1985)[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涂怀京;;赫尔巴特的“统觉”与陶行知的“常能”[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墨;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蔡幸福;陶行知与牧口常三郎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646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064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