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非法证据排除证明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5 02:10

  本文关键词:非法证据排除证明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非法证据 排除程序 程序性证明 证明机制


【摘要】:2010年“两个规定”及2012年《刑事诉讼法》确立了以证明的方式完成对证据合法性的证明及排除非法证据的模式,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反映出非法证据排除程序运行不畅的问题,表现在辩方履行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的初步证明责任上证明方法有限,难以达到证明标准,从而无法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后,控方证明取证合法性时选择性适用证明方法,法官对控方提供的证明取证合法性的证据缺乏实质性审查,宽泛地认定取证合法并对争议证据予以采信。这就导致立法规定的控方证明取证合法性所应达到的“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虚置的问题。除此外,对于一审中排除了的非法证据在二审中又不排除的情况,使得非法证据的排除陷入困境。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发现,非法证据排除的证明过程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运行整体,应当从系统的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证明机制的视角恰恰是从证明的整体有效性及其动态运行的程序安排角度进行分析,因而运用证明机制理论,从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启动、审理、救济这一内在运行逻辑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非法证据排除证明机制是一种程序性证明机制,与实体性证明机制不同,非法证据排除证明机制并不解决犯罪事实的有无及罪刑的轻重问题,而是围绕侦查机关是否实施了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行为,确认某一个或某些控方证据是否合法有效的证明过程。非法证据排除证明机制的核心是通过司法证明实现对被追诉人权利的保障,抑制侦查机关程序违法行为,促进程序正义的实现。非法证据排除证明机制的构成要素包含证明主体、证明对象、证明责任、证明标准、证明程序、证明方法几方面内容。非法证据排除证明机制与实体性裁判证明机制共存于刑事诉讼过程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明显差异。从世界范围来看,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国家多数都建立了非法证据排除的证明机制,受诉讼传统、诉讼模式选择、价值权衡、程序设计等因素的影响,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启动阶段、审理阶段和救济阶段的证明机制设置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证明责任、证明标准、证明程序和救济方式的不同。在非法证据排除启动阶段存在依职权启动和依申请启动两种模式,依职权启动情况下无需辩方证明,在依申请启动情况下,辩方需要承担提供相关线索和材料的证明责任。考虑到辩方的举证能力、辩方的证明对象和证据合法性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辩方的证明责任仅达到引起法官对证据合法性疑问的程度即可。尽管法律降低了对辩方承担证明责任的要求,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启动难的问题,其原因既有法律规定不尽完善,对证明标准规定不够明确、可操作性差的方面,也有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的问题,还有辩方获得律师帮助可能性小,举证能力差的原因。对此应当从辩方的有效申请和法官的审查判断标准两个方面入手进行解决。非法证据排除审理阶段证明机制是确认和排除非法证据的核心,直接关系着辩方的诉讼请求能否实现,关系着控方的证据是否要被排除。在实践运行中,这一证明机制遇到的难题是,一方面证明方法有限,庭审证明形式化;另一方面是证明标准把握不一致,非法证据排除难。产生的原因既有立法方面的不完善,也有主观认识上的欠缺,还有配套制度上的缺憾。为了使非法证据排除证明过程实质化,应当在立法上对证明标准统一适用“排除合理怀疑”的一元化标准,避免双重标准产生的适用混乱;同时落实全程录音录像制度、看守所体检制度、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以及派出驻侦查部门检察官,使得侦查机关形成讯问行为合法化的习惯;提高辩方的辩护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公设辩护人制度,保障被告人辩护权的有效行使。非法证据排除问题关涉控方指控证据的证据能力,影响案件事实认定和裁判,处于优先解决的地位,故此,二审全面审查时,应将非法证据排除问题作为优先审查的内容。基于一审对非法证据排除申请以及证据合法性证明的裁决结果不同,使二审对非法证据排除问题的上诉、抗诉处理方式也不同。一审法院驳回辩方申请是否合法、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调查程序的结论正确与否,是二审法院审查的对象。法院的判决意见中应当明确非法证据排除的结论和理由。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文兵;张国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价值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 徐鹤喃;;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多视角推动[J];法学;2007年01期

3 李鼎鼎;;浅析非法证据排除规则[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4 徐嘎;张丹;;我国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山东审判;2009年04期

5 林则奘;;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迷失及破解[J];东方法学;2009年06期

6 杨裕宁;李平盛;;论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不足与完善[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4期

7 马娟娟;;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的评析[J];法制与社会;2011年13期

8 宋士月;俞泽迪;;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的困境与出路[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9 张雨萌;;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完善[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0 粱锵;;排除非法证据面临的难题及对策——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定》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3年3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伟明;;刑事非法证据排除的困境与出路——以《“两高三部”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定》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2 田健伟;葛海涛;;监所检察视野下的非法证据排除问题[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3 尹畅;;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给检察工作带来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研究[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4 吴仁义;张凤京;;“非法证据排除”的若干思考[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5 邱晶;陈月飞;;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及破解建议[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其他[C];2013年

6 温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意义与责任——一种人权视角[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尊重和保障人权条款在刑事司法中的落实[C];2012年

7 维英;;论检察机关如何贯彻落实非法证据排除制度[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8 陈雷;;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自侦工作的影响[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9 刘慧;李斌;;公诉工作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10 迟东军;张瑞祯;;非法证据排除的实务研究[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复旦大学法学院、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检察院 马贵翔 胡巧绒;非法证据排除三问题研究[N];检察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杨傲多 本报通讯员 李嘉;内江中院宣判四川“非法证据排除”第一案[N];法制日报;2013年

3 辽宁省大连市人民检察院 王春蕾;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否适用于电子数据[N];检察日报;2013年

4 本报评论员 王义伟;将“非法证据排除程序”进行到底[N];中华工商时报;2013年

5 黑龙江省鹤岗市兴安区人民检察院 谢丽;非法证据排除重在听取意见[N];检察日报;2013年

6 李明 晟镪;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应完善五项机制[N];江苏法制报;2013年

7 任能能 本报记者 侯建斌;非法证据排除的重点、难点和对策[N];法制日报;2014年

8 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庭长 戴长林;非法证据排除制度运行效果简析[N];法制日报;2014年

9 记者 徐育 通讯员 王成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试点项目”在盐城启动[N];江苏法制报;2009年

10 李晓雯 江阴市检察院提供;如何在司法实践中 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N];江苏法制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赫楠;非法证据排除证明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谢佳宏;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杨宇冠;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4 杜学毅;中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卓娅;关于刑事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探讨[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2 张子龙;美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历史考察[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3 张艳霞;检察机关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证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4 邢迈;云技术环境下的电子数据取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5 向煦;我国非法证据排除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6 赵炜;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在审查逮捕阶段的适用[D];河北大学;2014年

7 金爱玲;中韩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范围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8 杨雷振;完善职务犯罪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思考[D];郑州大学;2015年

9 赵书晖;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完善[D];延边大学;2015年

10 陶树声;非法证据排除的证明机制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2902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2902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a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