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乡村孝文化建设研究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乡村孝文化建设研究 出处:《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乡村作为中国文化的“根”,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国人特有的民族特质。乡村孝文化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论文以当代中国的乡村为根基,以加强孝文化建设为基点,旨在传承乡村文明,彰显孝道文化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论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将乡村孝文化的研究置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哲学、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理论视域之中,在分析和综合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基于孝文化的研究,对当代乡村孝文化的内涵、特质、理论基础及变迁规律等基础理论进行全面、系统地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将理论研究的触角转至乡村社会实践领域,以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乡村孝文化建设问题为切入点,在实践层面进一步探讨当代乡村孝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进而探索当代乡村孝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确立当代乡村孝文化建设研究的整体框架。论文首要的主旨是揭示核心命题的内涵和本质。孝文化是以孝道为核心的伦理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孝”不仅用来协调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还进一步延伸到社会领域,主要体现为“孝悌”、“孝忠”。当代乡村孝文化是指在当代具体乡村社会中,以农民为主体、以当代农村社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关于孝的观念、规范以及孝的行为方式的一种文化形态。乡村孝文化既有丰厚的思想资源,又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孝”、“仁”理论,为乡村孝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家庭伦理思想等为当代乡村孝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处于中国社会转型关键期,以乡村孝文化建设为着力点和主要抓手,深挖乡村孝文化的内涵意蕴,大力弘扬优秀传统孝文化,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化解乡村养老难问题、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构建和谐乡村社会等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孝”观念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产生、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孝伦理体系,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孝文化。孝文化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与社会发展具有一致性。在着重研究传统孝文化在乡村社会嬗变的基础上,厘清乡村孝文化在中国的历史演进脉络,进而对乡村孝文化的演进原因和演进状态进行系统总结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乡村孝文化,实现其现代性转化。当代乡村孝文化建设既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论题,更是一个极具现实感的实践性论题。随着乡村社会的转型变迁,乡村社会结构从“乡土”向“离土”转变,不仅改变了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引发了乡村伦理关系和农民道德观念的变化,乡村伦理秩序不断被解构,传统孝亲伦理走向断裂,行进中的乡村出现了家庭“空巢化”、村庄“空心化”等现象,使得一些深层次的文化、精神层面的问题日益凸现。当代乡村孝文化建面临着不孝与“倒孝”、“异地行孝”难、孝文化建设内外交困的问题,已成为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瓶颈。把脉当代中国乡村孝文化建设问题的症结,反思当代中国乡村孝文化建设问题的成因,在解构传统乡村孝文化的基础上,建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当代乡村孝文化,进而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原则下,进行当代乡村孝文化建设的主体实践,探求当代中国乡村孝文化建设新的生长点和有效路径。乡村孝文化论题的研究,旨在探寻问题的原因,求解对策方案。制约当代中国乡村孝文化建设瓶颈能否得到有效地突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代乡村孝文化的养成与主体培育。因此,探索当前乡村孝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当代乡村孝文化的建设应该是多维的,应运用系统思维的方式,重点突出,统筹兼顾。对传统乡村孝文化的传承,一方面要全力营造一个家庭、学校和社会良好浓厚的孝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要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加强对孝文化的制度支撑。浓厚的文化氛围、良好的社会风气,再加上制度的规导支撑,是进行当代乡村孝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总之,当代乡村孝文化建设既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驱动力。它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倡扬时代新风、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关键所在,是乡村和谐与文明进步的根基。培育当代乡村孝文化建设路径是当前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实践议题,也是时代发展赋予的神圣职责。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64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黄熙;郭继民;;辩证地审视孝文化[J];岭南学刊;2006年06期
2 ;大力弘扬孝文化[J];世纪行;2006年11期
3 ;精心打造“中华孝文化研究”特色栏目[J];孝感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李上文;;孝文化与孝文明[J];求索;2007年11期
5 ;弘扬孝文化传统 建设孝文化名城[J];孝感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研讨孝文化 推进孝教育 弘扬孝美德[J];孝感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李忠香;;弘扬新型孝文化 构建和谐新农村[J];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08期
8 胡泽勇;;重建与创新:传统孝文化的老年人权益保障功能再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10期
9 孙传宝;;论中华孝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孝感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陆安;;“孝文化与科学发展观国际研讨会”综述[J];孝感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邵和平;;“孝文化”与社会和谐[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2 胡锡庄;季文兰;田广志;;弘扬我国古代孝文化的优良传统[A];探索中国特色养老之路——江苏2003·健康老龄化和养老模式文选[C];2003年
3 宋清莲;;弘扬传统孝文化 创建社会主义新孝道[A];陕西省老年学会——试论倡导新孝文化的社会意义论文集[C];2003年
4 蒋晓华;;弘扬孝文化要注意的几个问题[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老龄问题研究——广西老年学学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兴海;;中华孝文化的政治意义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王兴海;;中华孝文化的政治意义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C];2004年
7 焦振芳;;我对孝文化与家庭文明建设的浅见[A];陕西老年学会——新教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探讨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董志英;;对新孝文化的思考[A];陕西老年学会——新教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探讨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兴海;;中华孝文化的社会意义[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覃乃勉;;孝文化理论与实践的价值意义[A];2005年“关注人口老龄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董想明;“孝文化”经济瞄准武汉市场[N];长江日报;2005年
2 ;孝文化在转轨中继承和发展[N];中国老年报;2003年
3 高晓胜 樊红霞 作者单位 中共孝感市委宣传部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利用传统节日弘扬孝文化的思考[N];孝感日报;2005年
4 记者 朱霞 通讯员 田寿永;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在我市成立[N];孝感日报;2005年
5 黄火廷;弘扬孝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N];孝感日报;2005年
6 郭之纯;倡导“孝文化”谨防三误区[N];中国老年报;2007年
7 通讯员 田寿永 程如进 黄文军;探索孝文化研究和开发创新之路[N];孝感日报;2006年
8 记者 董晓芳 通讯员 李珍;中华孝文化研究网在孝感学院开通[N];孝感日报;2008年
9 蒋润涛;做大做强孝文化产业[N];孝感日报;2008年
10 孝心;中华孝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N];孝感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季庆阳;唐代孝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志勇;当代中国乡村孝文化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超;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缺失原因及其对策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嘉珍;让孝文化回归养老本位[D];河南大学;2011年
3 程瑛;孝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胡德新;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弘扬孝文化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赵传森;孝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6 郭秀娟;孝文化在当代农村社会的传承[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年
7 陈奕秀;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孝文化建设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8 陈世超;我国“孝文化”视域下的老年生命教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9 李静;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中国孝文化传播[D];山西大学;2015年
10 王莹;“孝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延安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265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326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