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4 09:14

  本文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研究 出处:《辽宁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改革开放 统一战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建设 理论创新


【摘要】: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法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统一战线理论创新,形成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发展壮大了爱国统一战线,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通过回顾其发展历程,分析梳理其理论来源、时代特征和创新内容,总结归纳其主要成果和经验启示,对于进一步推进新阶段新形势下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进而推进统一战线的创新发展,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有着深厚的理论资源和历史基础。从理论资源看,理论资源是理论创新的既有基础所在,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关统一战线的思想,包括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联合思想、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形成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当然也是改革开放后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重要理论资源;另一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统战思想的历史典故、中国传统的爱家爱国思想、传统辩证法思想、和合思想、大同思想、信义思想等等。从历史基础看,历史基础是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在理论上,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在实践上,改革开放以前,在长期组织领导统一战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形成了基本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政策体系等统一战线工作格局。这些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奠定了基础平台,蕴含着理论创新的积极构成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的理论创新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国内总体形势的科学判断,是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同样也是统一战线创新发展的重要依据。从国际上看,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致力于经济社会的恢复发展,科学技术革命迅速兴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世界的面貌,至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主题。在中国国内,在对文革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重新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样的时代背景给统一战线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要求统一战线必须适应时代需要,实现创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发展历程整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基本形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理论的创新发展始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围绕着党的中心工作而展开,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而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理论创新具有丰富的内容。关于统一战线基本思想理论方面,提出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地位是党执政兴国的法宝、统一战线的任务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统一战线的性质是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的本质是大团结大联合等;关于统一战线具体工作领域方面,形成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思想、新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思想、重视知识分子作用的思想、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的思想、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思想、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思想等。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主要成果,在理论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继承发展了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上,发展壮大了爱国统一战线,促进了执政党的建设,促进了国家建设与社会和谐,促进了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的理论创新给我们以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统一战线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必须坚持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坚持以国情和时代特征为客观前提,必须坚持以团结和民主为核心理念。中国共产党要从巩固执政基础的大局,高度重视统一战线的理论创新,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和谐、包容的执政理念;统一战线理论创新要在更好地关注民生、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上给予更多关注和指导。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13


本文编号:13277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3277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2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