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巴黎手稿》中人的异化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5 05:31

  本文关键词:《巴黎手稿》中人的异化问题研究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巴黎手稿 异化 社会性 历史性


【摘要】:本论文立足于社会性和历史性的视角对《巴黎手稿》(包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的人的异化问题进行研究。首先,论文揭示了马克思所使用的“异化”概念的历史性内涵。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异化”概念及其辩证法,把世界历史的发展理解为人通过自身的对象性活动而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过程。人将自身潜在的本质对象化为现实的“作品”,再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占有来完成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过程。人使自身的本质对象化是一个自发行为,当人自发地使自身的本质对象化,但尚未能够自觉地占有自身的对象化本质之时,人反而被自身的对象化本质所占有和支配,这就是人的“异化”状态。人的“异化”及其扬弃是历史性、现实性的概念,必须在人的自我实现的历史过程中予以理解和把握。其次,论文分析了马克思所使用的“类存在物”概念的社会性内涵。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类存在物”,这是认识人的自我实现过程的出发点。马克思借用了费尔巴哈的“类存在物”概念,但赋予了这个概念新的内涵。“类”既可以理解为“抽象的类”,即具有共同性的个体被归纳而成的“集合体”(这是费尔巴哈式的理解),也可以理解为“现实的类”,即在现实中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个体所构成的“共同体”(这是马克思的理解)。“抽象的类”与“现实的类”有着显著的区别,前者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后者是不依赖于抽象思维的现实存在。马克思把人看作“类存在物”,就是把人看作社会存在物。劳动作为人的类特性,最为核心的意义并不在于它作为抽象的“共同性”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而在于它使人能够在与他人相互补充的现实关系中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存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即社会生活,是人在社会中存在的方式,是人与社会之间现实联系的“纽带”。第三,论文从社会性和历史性的视角阐述了“人的异化”的内涵。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自发地将自身的社会性本质对象化为社会存在和社会力量。当人还没有自觉地占有自身所创造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力量的时候,人反而被社会存在和社会力量所占有和支配,这就是人的异化状态。人的异化状态是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只有把人看作社会性存在,只有从人的社会关系的角度,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只能是在社会中、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才会发生。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作为一个统一体而产生,也将作为统一体而被扬弃。从社会性和历史性视角理解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是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家的超越。最后,论文从社会性和历史性的视角阐述了“人的异化的扬弃”的内涵。政治解放并不是人的真正解放,不是人的异化的真正扬弃。人的异化的扬弃,是人积极地占有了自身所创造出来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力量,使人现实地成为社会的主体,使社会及整个对象世界都成为人自身的一部分,最终完成人与社会以及人与整个对象世界的统一。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A811


本文编号:13315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3315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8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