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1-26 09:21

  本文关键词:社会哲学视野中的社会交往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共中央党校》 2015年

社会哲学视野中的社会交往探究

李鹏飞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社会交往逐渐成为国内外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构建合理的社会交往始终是人类追求的价值目标。本文对社会交往的探讨立足于社会哲学的层面,主要研究社会交往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般本质和规律,力求对社会交往的基础理论以及双重转型期背景下中国社会交往的现实问题做一尝试性探讨,从而深化对社会交往的认识。全文分为绪论、正文部分和结束语三部分。绪论:主要说明了研究社会交往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界关于社会交往的研究进展以及本课题的研究定位、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正文部分由论文的第一章到第五章组成。第一章:社会交往的概念和本质。本章从社会哲学层次上,社会交往就是指主体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实现多层次需要的活动。接着,从关系性、实践性和过程性三个层面分析了社会交往的本质,同时,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属性,认为社会交往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第二章:社会交往的系统和功能。首先分析了社会交往的结构,认为它是由主体、理念、网络、工具和规则五个要素的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个系统。其次,着眼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交往进行划分,形成了社会交往的各种类型。最后,认为社会交往不仅具有积极功能,而且具有消极后果。就积极功能而言,社会交往能够优化社会结构、发展社会生产、促进制度的发生和演化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消极功能来说,社会交往产生异化,阻碍社会和人的发展。第三章:社会交往的发生和演化。现实的人、人的需要和生产实践共同构成了社会交往发生的依据。社会交往的演变主要经历了血缘化交往、地缘化交往、物化交往和虚拟化交往等不同阶段,同时,在整个发展变化过程中体现为质变和量变的统一、阶段性和渐进性的统一、客观必然性和现实选择性的统一、世界性与民族性统一等规律性。第四章:社会交往的评价。社会交往的评价就是对主体与社会交往的功能之间价值关系的衡量或评判。评价社会交往应遵循主体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可变性原则。社会交往评价尺度可以区分为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在评价社会交往时,坚持个体评价与群体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第五章:转型期中国社会交往的现状与构建。本章认为,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双重转型期,与此相适应,社会交往也处在一种传统型交往向现代型交往过渡的特殊形态。在这一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社会交往具有积极走向,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为此,应从思想认识、物质条件、组织形式和规则约束四个层面来推进合理化社会交往方式的构建。结束语:总结全文。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12.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仁青;;论网络交往主体的异化与重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2 匡瑾璘;王丽丽;张舒;;网络交往中的异化现象分析[J];大庆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3 童星,严新明;网络社会交往主体的人性假设[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张雄,黄庆华;“交往”与历史转折[J];江淮论坛;1996年02期

5 姚大志;哈贝马斯:交往活动理论及其问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6期

6 张倩;于海艳;;探索和谐网络交往的伦理原则[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陈金美;论主体性与客体性、主体间性的关系[J];求索;1997年05期

8 张诗曼;;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下的网络交往初探[J];商场现代化;2011年03期

9 李国华;网络交往的二重性及其对策[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6期

10 默父;历史交往的基本形态及其特征[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辛鸣;制度论——哲学视野中的制度与制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2 高峰;社会秩序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3 尹建军;社会风险及其治理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亚明;;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纠纷解决机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孙强;杨秋军;;党内潜规则的实质辨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3 周颖;;交往实践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4 李昌麒;李永成;;科学发展观与政府角色定位的经济法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5 孙显元;;芝诺悖论中的逻辑和形而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陈义平;智者运动与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7 曾裕华;;论古希腊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8 吴宁;;权利的价值追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张家喜;;我国虚拟财富市场泡沫化倾向的内在机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石国亮;;论政党价值观的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长隽;胡劲松;;论大学章程制定主体[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2 湛中乐;高俊杰;;论大学章程在现代大学法人制度中的地位[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3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贺涌;;对韦伯关于资本主义以前西方经济史的一个概述[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晋佳;陈晔;赵帅斌;;违章建筑与农民行为——基于斯科特和波普金的理论分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周俊俊;;“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动力机制研究[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7 白云;;和谐社会下我国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8 王艳秀;;现代化及其背反——论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徐晓海;;社会稳定机制的实现:制度公正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建构[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漆振光;新时期我国竞技武术人才资源开发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刘明生;公共服务背景下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吕利;律简身份法考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10 钱玉英;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科;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杜国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田经燚;返乡农民工家乡认同感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刘小芳;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变迁中的制度低效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7 王国涛;纳税人权利保护司法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丰子义;;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兼论其把握方式与寻求途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侯才;认识重心的迁移与当代哲学的趋向[J];长白学刊;2005年01期

3 李丰才,周育国;交往思想的建构与唯物史观的确立──马克思交往思想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1994年03期

4 徐坚;非传统安全问题与国际安全合作[J];当代亚太;2003年03期

5 宋林飞;中国社会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与运行[J];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6 苏国勋;;由社会学名著想到的[J];读书;2007年04期

7 吴元梁;关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状况及若干理论问题的分析[J];东岳论丛;2004年05期

8 刘婧;风险: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J];东岳论丛;2005年01期

9 周术国;风险社会与提高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J];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08期

10 吴剑峰;秩序界说[J];法学评论;199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玉珍;道德秩序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04年

2 李学保;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安全合作:理论争鸣与实践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白春阳;现代社会信任问题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4 冯必扬;来自竞争的风险[D];南京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卢新发;社会风险预警方法浅探[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2 潘斌;社会预警的功能与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黄松涛;构建我国“社会风险管理框架”的设想[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4 曾怀德;现代性与风险[D];苏州大学;2005年

5 韩冰;透过SARS看风险社会中的信任危机[D];吉林大学;2005年

6 范利琴;试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风险社会的治理[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7 姚瑶;当前中国社会内部风险及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岑晓芳;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决策模式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9 李玉华;论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的风险意识[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梅;;社会交往对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的影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邹瑢;消费中的社会交往浅析[J];消费经济;1995年06期

3 石太印;;老人如何解烦恼[J];晚霞;2009年11期

4 赵来运;校长在社会交往中的形象[J];河南教育;1998年11期

5 蔡志海;转型期我国市民社会交往研究[J];城市问题;2000年01期

6 宋振韶,金盛华;青少年社会交往: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述要[J];心理科学;2001年06期

7 高懿德;社会交往的“约”模式刍论[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8 赵芬妮,田西柱;网络社会交往的特点与冲突[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9 杨仁忠;论社会交往的生产力意义[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杨勇;马克思的社会交往范畴与现代交往[J];岭南学刊;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艳;;幼儿社会交往智力的培养[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C];2004年

2 张云武;;地区城市化度与居民的社会交往[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莫书亮;苏彦捷;周宗奎;;学龄后期儿童失言理解、社会交往技能与语言的关系[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胡康;;城市居民的社会交往与社会资本建构[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爱丽;;让孩子学会与人交往[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6 左开大;曾凡跃;;试论从人学的角度研究法的主旨[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孟笛;;内地专业人才在香港的身份认同与社会交往——以新浪微博为切入点的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论文集[C];2011年

8 陆晔;;媒介使用、媒介评价、社会交往与中国社会思潮的三种意见趋势[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可沟通城市:理论建构与中国实践论文集[C];2012年

9 楚亚杰;;卯定与流动:一个技术性社会交往场所的双重隐喻[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C];2013年

10 潘玉;;让幼儿学会社会交往[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洪俊;[N];人民日报;2003年

2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关颖;[N];中国妇女报;2013年

3 刘雪燕;[N];中国妇女报;2001年

4 穆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李槐庄;[N];中国国防报;2001年

6 武警浙江总队 程来节;[N];解放军报;2000年

7 ;[N];中国教师报;2003年

8 ;[N];甘肃经济日报;2000年

9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教师、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官翠娥;[N];中国教育报;2014年

10 庄培国 宫旭男;[N];解放军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鹏飞;社会哲学视野中的社会交往探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2 卢斌;哲学视域下的网络社会交往[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曾玉梅;公民社会与网络社会两种理论路径下网络社会交往的结构分析[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韦钰;社会转型期山东半岛海洋渔民社会交往现状探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王丽慧;网络文化与社会交往[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3 杨雁骄;社会交往:人的发展的重要维度[D];长春师范学院;2012年

4 骆岗;微博对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5 付雨鑫;社会交往视域下的人的全面发展问题[D];兰州大学;2009年

6 张妗帆;家庭社会资本与儿童社会交往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陈经富;“三西”移民社区居民社会交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郝慧芳;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社会交往[D];山西大学;2012年

9 周贻霏;微信对华东师范大学学生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10 邢耀章;论社会交往与技术的关系[D];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社会哲学视野中的社会交往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41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941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5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