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中国“高学历”失业问题及就业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05 11:26

  本文关键词:中国“高学历”失业问题及就业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3年

中国“高学历”失业问题及就业制度研究

吕伟  

【摘要】:当前,“高学历”就业难已经成为我国政府乃至社会的共同问题。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家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等环境因素,也有高等学校教育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就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因素。“高学历”人才作为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对其是否能成功就业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可以丰富与拓展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马克思失业理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的阐述系统而严密,不但给出了失业的根源、原因以及具体表现形式,同时又明确指出了资本家创造失业的手段,及其产生的社会后果。但是,运用马克思的失业理论来解读中国失业问题时,有几点还需注意把握:一是,马克思失业理论阐述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失业问题,而中国的失业问题,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失业问题,二者有很大差别;二是,无论用什么理论来解读当代中国社会的失业问题,最重要的都是理论的相符性,如果理论不能被现实检验,也就没有了指导作用。本研究基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着重采用制度分析的方法,并综合运用近年来一系列统计数据,从多个方面进行“高学历”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不仅可以完善与拓展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同时可以很好的解读当代中国“高学历”失业问题。 分析“高学历”人才失业产生机理,提出从教育的改革、观念的转变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去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促进其成功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的进行,可以为国家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调整学科与专业方向,使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综合分析。同时,在建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体系框架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社会经济综合政策,,逐步消除导致劳动力市场不合理分割的制度因素,以更加深入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为前提,在科学处理经济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问题基础上,实现“高学历”充分就业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良性互动,为减轻“高学历”就业压力,使“高学历”失业状况保持在合理水平,提供政策咨询与具体建议,力争从根本上消除中国“高学历”失业的制度弊端。 本文简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导论部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文的基本架构说明,分别是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的说明,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概述,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的归纳,以及论文的可能创新点与研究不足。主要是为后面的研究进行逻辑上的铺垫,同时对需要梳理和明晰的概念予以明确; 第二章,失业与就业制度基本理论述评。分别就古典经济学、马克思、凯恩斯、货币主义理论、国内理论界对就业与失业问题的主要观点进行简要阐述和分析,同时还对劳动经济理论下,就业市场中的组成主体及其关系进行研究; 第三章,中国“高学历”就业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对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做了基本介绍,并依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对中国“高学历”就业制度演变进行分析。同时,针对“高学历”就业制度本身的系统建设,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组织观念现状进行评价,最后还对中国“高学历”失业的正负效应予以分析; 第四章,中国“高学历”失业现状特征及成因分析。首先对中国高等学校学生的组成结构,以及高等教育学校的基本构成和分布情况进行介绍,其次对中国“高学历”失业的主要现状,就业趋势及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详细说明,最后分别对当前中国“高学历”失业的主要特征及成因进行综合阐述; 第五章,国外“高学历”失业问题与就业制度比较及借鉴。分别对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为代表的部分发达国家,和以印度、巴西为代表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在促进本国“高学历”人员就业方面的制度建设及合理措施予以介绍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有借鉴意义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梳理出近几年中国为促进“高学历”就业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第六章,中国“高学历”就业制度目标选择与对策建议。区分近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提出解决中国“高学历”失业问题的目标和对策建议。从构建并不断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体系框架入手,以系列综合政策为保障,以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为前提,以科学处理经济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问题为基础,实现中国“高学历”者的合理充分就业。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49.2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辉;;马克思的失业理论及其对我国失业问题的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11期

2 陈武元;泰国、印尼、菲律宾高学历者失业状况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1992年03期

3 赵修渝,陈杰;我国大学生失业现象的理论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周凯;;我国“高学历失业”的表现及特征分析——以吉林省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5 周凯;;吉林省“高学历失业”的构成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6 徐东辉;潘石;;“高学历失业”生成机制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7 董志强;结构性失业理论及其对中国失业现状的解释[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8 杨成钢;;国际失业属性理论回溯[J];财经科学;2009年01期

9 樊宇;;金融危机下各国保就业行动[J];理论参考;2009年05期

10 潘石;周凯;;关于“高学历失业”的理论分析与对策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赖小琼;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失业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厦门大学;2001年

2 吕日;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妮莉;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障的制度选择[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艳;毕业,失业?——大学生失业现象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2 李晓新;;宪法经济制度的规范化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3 王军;;对电力多经企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张本英;评英国“1830年代理论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5 张传开;古希腊哲学范畴发展的历史和逻辑[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6 李玉;;惯性与变迁:北洋政府时期的公司股息制度[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7 张本英;;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的“文明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8 张军辉;;高校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推进模式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9 李继武,李武军;深化劳动价值论的客观根源和现实目的[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黄泽海;;解析“理性经济人”假设的五个维度[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徐美银;;外部环境变化、主体认知互动与中国农地制度变迁[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3 付才辉;;制度的分层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4 钱忠好;冀县卿;刘芳;;外部利润、同意一致性与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创新——昆山富民合作社制度创新的理论解析[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5 王景新;麻勇爱;詹静;;江南村落土地的产权分化与制度安排——基于诸葛古村落土地契约文书的研究[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6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萧衡锺;;中国大陆于社会转型期的户籍改革——管理、制度与治理[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9 温俊彬;;略论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10 吴秋兰;;论对自利本能的道德关注——兼评近年道德评价热点事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敬;审计期望差距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李平英;产业组织结构与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何勇生;保险监管的国际比较与我国保险监管的法律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7 徐连章;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于会国;中国捕捞限额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高伟;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吴薇;鄱阳湖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磊;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徐平平;农地城市流转的交易成本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马玉芳;农林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拓展模式构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雍新琴;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王朋良;基于渔民视角的相互制渔业保险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泽盛,李俊;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常素巧,赵振江;当代中国知识失业问题探析[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3 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武向荣;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风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潘汉云;完善市场机制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关键[J];商业研究;2000年12期

6 何韬;;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初探[J];中国劳动保障;2005年11期

7 乔榛;中国失业保障制度的均衡分析[J];长白学刊;2000年05期

8 窦宝华;王秀丽;高先勇;;从知识经济到知识失业[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年04期

9 赵修渝,陈杰;我国大学生失业现象的理论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周凯;;我国“高学历失业”的表现及特征分析——以吉林省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车辉;[N];工人日报;2008年

2 李长安;[N];学习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静;新兴证券市场开放风险及其防范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妮莉;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障的制度选择[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卫民;童元来;林爱华;;实现唯学历到唯能力的改革[J];中国就业;2001年09期

2 潘石;周凯;;我国高学历失业的科学统计及范畴界定[J];经济纵横;2010年10期

3 钱庸;;我有了4000万:别说你是我的老师[J];课堂内外(高中版);2011年06期

4 卧虎;;“第一学历”:荒唐的门槛[J];中国美术馆;2011年04期

5 龙荐;;台湾高学历人士就业难[J];教师博览;1994年04期

6 王峰;需要与人才[J];中州统战;2002年07期

7 潘石;周凯;;关于“高学历失业”的理论分析与对策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赖剑华;曹艳锋;黄升;施捷鹏;;高学历失业潮,缘何环球同此凉热?[J];黄金时代;2010年08期

9 严静;;透视求职中的高学历低成就现象[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班晓娜;;成功,和学历无关[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岑国桢;;高学历青年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的调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卓成霞;;改革开放30年与大众就业[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8年

3 ;从高考弃考现象看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衡[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柏劲松;;科普场馆在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A];学习型社会与科技馆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3年

5 武毅英;谭诤;;高校毕业生区域流向与人力资源配置关系的定量分析——以部委属院校为案例[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丁小浩;岳昌君;;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对策与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7 高鸿;吴新菊;;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其对策[A];第四届第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张昆峰;周树成;李玲;;医学工程人员的苦恼[A];新疆医学工程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周建荣;;高职金融毕业生如何应对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基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经验分析[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10 陈琼;;大学生公益性岗位就业人群现状调查与思考——基于青岛市YN路街道办事处的个案研究[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七辑2011)[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北水;[N];健康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宋晓华;[N];新华日报;2001年

3 韩玉玲;[N];巢湖日报;2006年

4 小 伊;[N];团结报;2002年

5 记者 陈健;[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6 李凤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7 吕妍;[N];新华日报;2005年

8 冯佳;[N];中国社会报;2011年

9 谷白;[N];北京科技报;2006年

10 王石川;[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伟;中国“高学历”失业问题及就业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安锦;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与促进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李迎果;国家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4 杨笑怡;就业压力知觉量表的编制与青年人就业压力的调查[D];苏州大学;2013年

5 田圣会;大学生就业压力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傅端香;中国最低工资就业效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李世军;我国跨境就业立法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8 李艳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政府治理失业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曹洪军;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10 黄小勇;江西工业化进程的劳动力就业效应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问题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2 陆巍戌;大都市住房排斥与高学历新移民的社会流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盛玉;档案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冯丹;高学历者受教育程度与消费行为的相关性分析[D];西南大学;2008年

5 闫红叶;唐山市经贸学校2006年至2008年就业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娟;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7 吴旭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付云蛟;某大学商学院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潘珅;新闻框架理论视角下《中国青年报》就业报道的十年嬗变[D];西北大学;2010年

10 黄玉桃;现阶段我国高校就业政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高学历”失业问题及就业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51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051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1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