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黄元御《伤寒杂病论》学术思想及在心系病中应用

发布时间:2016-12-07 14:58

  本文关键词:中医临床经典多媒体资源库的建立与运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5年

黄元御《伤寒杂病论》学术思想及在心系病中应用

于露婧  

【摘要】:目的:通过全面系统的文献整理研究,提炼总结清代名医黄元御之《伤寒杂病论》学术思想及特色,探讨其在指导心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高对其中医思想及《伤寒杂病论》学术的认识,以期更好的运用于临床造福患者,并为《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及心系病的中医治疗开辟新的思路。方法:查阅黄元御所有医书等相关古代文献,仔细研读《伤寒悬解》、《伤寒说意》、《金匮悬解》、《长沙药解》、《四圣心源》等主要著作,参阅黄元御研究及仲景学术研究的相关现代文献。理解并提炼概述黄元御的中医思想及《伤寒杂病论》学术,研究比较与历代医家的异同,总结其《伤寒论》、《金匮要略》学术特色,并以心悸、胸痹为例,探讨其在心系病中的指导应用。内容:第一部分,黄元御《伤寒杂病论》学术思想研究。又包括黄氏对《伤寒论》的整体认识,其伤寒学术之特色,以及他对《金匮要略》的大致认识及特色等内容。第二部分,黄元御《伤寒论》、《金匮要略》学术思想在心系病治疗中的运用。结论:黄元御尊崇古圣之书,一生建树至丰,而研究仲景学术的成就尤其突出。在其《伤寒悬解》《伤寒说意》《金匮悬解》《长沙药解》等医著中,他以六气立法梳理了伤寒的整个病情脉络,并从六气角度对各个层面的杂病有一脉相承的解析,阐明人体的发病救治规律及方药特性,思路清晰通畅。并且他能将经典理论提炼升华,运用六气之象比类规律,形成其实用圆融的中医思想,很好指导治疗实践。其心系病治疗思路,特色鲜明,便于应用,值得继承发扬。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222.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赛美;郑身宏;金小洣;;试论伤寒学术流派的形成及发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2 田思胜,高萍;试论成无己注释《伤寒论》的特点与方法[J];中医文献杂志;1999年01期

3 孟庆云;;对《伤寒论》六经涵义之探讨[J];中医药学报;1981年02期

4 于露婧;付亚龙;;黄元御“一气周流”思想及其在“心悸”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年04期

5 任春荣;;《各家学说》辅导专栏:伤寒学派辅导材料(续)[J];陕西中医函授;1985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美惠;以标本中气从化理论探讨《伤寒论》六经病证[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欣颖;朱章志;张莹莹;林明欣;王璟霖;;“温运阳气”法论治甲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年10期

2 颜文强;詹石窗;;《道德经》的中医学解读[J];东南学术;2014年05期

3 赵培源;刘喜红;闫清海;;四圣心源治疗便秘的学术思想初探[J];光明中医;2014年11期

4 牛学恩;李振华;高希言;;扶阳法在消化痰病中的临证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年03期

5 陈广梅;赵红兵;方南元;邵铭;万凌峰;何晶;;阴虚鼓胀的中医用药思路[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6 孙建丽;;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慢性咽炎35例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5年04期

7 张习东;;中风从肺经论治刍议[J];广西中医药;2015年02期

8 谢欣颖;朱章志;林明欣;张莹莹;;从“一气周流”探“消渴外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年06期

9 钱苏海;钱俊华;;中医“上火”的内涵、表述及其应用初探[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年06期

10 林乐乙;庞敏;;洪治平教授肝脏养生及疾病治疗经验[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庆国;李宇航;陈明;;仲景学术研究学科发展概要[A];全国第二十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盛志刚;中医方剂定量化问题研究及动物实验验证[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2 林亭秀;张志聪六经气化学说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严新杰;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创建与研究述要[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魏德全;中医临床经典多媒体资源库的建立与运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夏叶平;天干地支在中医学基础的应用分析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6 曲牟文;八髎穴强化埋线治疗慢传输性便秘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4年

7 谢欣颖;基于ICC降糖三黄片防治DGP的机制探讨及中药干预的循证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8 魏嘉弘(Wei.Chia Hung);清末民初中西医学家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挥[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芳;九一丹对肛瘘术后创面修复的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郑宇;金代医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马迎歌;耳针(迷走神经刺激)治疗抑郁的中医证型分布与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闫恩亮;基于医案和机器学习的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家系统设计[D];燕山大学;2014年

5 潘大柱;《伤寒论》兼变证证治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2014年

6 邓富元;找法与造法[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7 杜凡凡;补益肝脾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所致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兴;;《伤寒论》对标本中见理论的运用与发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2 童增华;从标本中气说探《伤寒论》六经病[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3 张尔新;《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六气理论的关系[J];甘肃中医;1997年04期

4 万友生;;关于《伤寒论》三阳三阴的实质问题[J];湖北中医杂志;1980年04期

5 林飞;;标本中从化与六经气化学说[J];湖北中医杂志;1992年01期

6 戴玉;;伤寒六经气化论[J];河南中医;1982年02期

7 钱超尘,温长路;张仲景生平暨《伤寒论》版本流传考略(续1)[J];河南中医;2005年02期

8 钱超尘,温长路;张仲景生平暨《伤寒论》版本流传考略(续2)[J];河南中医;2005年03期

9 梁华龙;六经气化学说形成及评价[J];河南中医;1998年01期

10 王庆国,李宇航;《伤寒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付;应重视《伤寒杂病论》“字”“词”“句”研究[J];中医药通报;2005年05期

2 张龙江;;《伤寒杂病论》“肠鸣”辨析[J];光明中医;2006年02期

3 程先宽;韩振蕴;范吉平;陈志刚;;《伤寒杂病论》用量不规范药物继承应用刍议[J];浙江中医杂志;2006年03期

4 徐一慧;张维波;黄涛;韩彬;王广军;王瑞红;;汉末思想嬗变对《伤寒杂病论》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年06期

5 张虹玺;王莉;王波;;运用《伤寒杂病论》理论指导便秘治疗的临床体会[J];辽宁中医杂志;2009年05期

6 贾海忠;;《伤寒杂病论》“将息”解惑[J];中医杂志;2011年18期

7 孙磊;王兴华;;《伤寒杂病论》之“因时制宜”[J];辽宁中医杂志;2012年02期

8 刘世恩;毛绍芳;;《伤寒杂病论》不同传本考略[J];国医论坛;2012年01期

9 吴雪梅;田新刚;刘建新;徐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学术价值探讨[J];中医学报;2012年08期

10 姜明煤;;《伤寒杂病论》的形成及其主要成就[J];中医药学报;198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炜;徐胜兰;;民国以来发现的《伤寒杂病论》古版本[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庞洪涛;;试述《伤寒杂病论》的瘀血症状表现[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陈东跃;;《伤寒杂病论》中的治法在中医内科急诊中的应用[A];中医药学术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姜德友;陈强;;论《伤寒杂病论》之理论渊源[A];仲景医学求真(续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吕志杰;;我学习、研究《伤寒杂病论》的经历[A];仲景医学求真(续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宗柱;;浅谈《伤寒杂病论》体现的“中和”文化观[A];仲景医学求真(续三)[C];2009年

7 闫妍;贾建伟;赵洁;;仲景《伤寒杂病论》与疫病[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陈萍;张海;;浅谈《伤寒杂病论》对临床急症学的影响[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江花;肖力强;王明杰;;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伤寒杂病论》分段教习法研究[A];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建林;;儒医典范 万世共仰 重读仲圣《伤寒杂病论·序》[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湖南省邵阳正骨医院 刘绪银;[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2 冯世纶;[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3 余瀛鳌;[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4 曹东义;[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5 庞景三;[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6 冯世纶;[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7 石应轩;[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8 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 张炜;[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9 杨丽平;[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10 湖北中医学院 赵厚睿;[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鲲鹏;《伤寒杂病论》唯象医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2 孙磊;《伤寒杂病论》治则探析[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李晶晶;《伤寒杂病论》病证通用药的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杨佃会;宋以前《伤寒杂病论》的流布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1年

5 王洪蓓;《伤寒杂病论》寒与寒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程先宽;《伤寒杂病论》方剂剂量折算标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胡承军;“八法”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运用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李东明;基于《伤寒杂病论》胃肠病证证治理论的IBS辩证规律和特点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张林;张仲景辨治疼痛的方法及其特点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沈淑华;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杂病论》和导师医案脾胃病证治规律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露婧;黄元御《伤寒杂病论》学术思想及在心系病中应用[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年

2 范春香;《伤寒杂病论》心悸证治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3 罗振冈;《伤寒杂病论》毒性药物炮制与应用规律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4 赵哲伟;《伤寒杂病论》中临床诊疗思维探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刘珊珊;《伤寒杂病论》中针(灸)药并用的文献学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徐平;《伤寒杂病论》中的食疗思想及应用方法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李政延;《伤寒杂病论》对“悸”的证治规律[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张聪慧;《伤寒杂病论》比较性辨证思维之探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黄林根;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六淫病证治研究[D];浙江中医学院;2005年

10 张引强;《伤寒杂病论》用药四性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中医临床经典多媒体资源库的建立与运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73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073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0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