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略论鲁迅的语文理想及其实践

发布时间:2016-12-11 20:29

  本文关键词:鲁迅语文观及其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现代文学新论

“代言”与“自言”:

略论鲁迅的语文理想及其实践

何英*

内容提要:鲁迅一生都在为实现让每个人都能自由言说这一梦想而努力。这自由言说,

不但意味着“声发自心”,还要求能“意达于文”———鲁迅之提倡大众语与汉字拉丁化即与此有关。在群众还不能独立自主地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情况下,鲁迅率先走上了“代言”之路。作为“代言者”,他不仅关注那些底层群众因无法言说而不为人知的生存真相,而且努力探究其丧失话语权的原因及其获得言说能力的途径,因为他的理想是最终实现人人都能“自言”。鲁迅更切己的剖胆倾心的“自言”,则不但汇聚着他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洞见,而且凝结着他对汉语文表现力的不懈探索与深入开掘。它们昭示着鲁迅灵魂的“真”与“深”,让我们领略到现代汉语文的开阔与博大。

关键词:代言自言鲁迅语文理想语文实践

在中国,语文独立设科始于20世纪初,它是现代教育制度与学科体系在中国确立发展的产物。中国现代语文的确立离不开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健将的理论倡导,而其发展成熟尤有赖于周氏兄弟、朱自清、老舍等语言文学大师的写作实践,有赖于叶圣陶、黎锦熙、朱光潜等语文教育家的

而无论从对中国现代语文与语文教耕耘与探索,他们共同推进了中国现代语文及语文教育的发展。

育的既有影响看,还是将其作为可资深入挖掘的语文资源来看,鲁迅都尤其值得关注:首先,鲁迅不但是白话文最坚决的倡导者,更以其卓越的创作展现出白话写作的魅力———鲁迅作品的经典性使其入选语文课本的次数和总量都无可匹敌者;其次,鲁迅对中国文字、文章与文学素有研究,且有数量可观的文言写作,它们凸显着鲁迅对汉语文的丰厚积累与精深见解———这可为我们思考和认识传统语文的魅力、价值与限度提供参考;第三,鲁迅有良好的外语素养,从1898年到南京求学开始接触外语,到1936年去世,鲁迅几乎从未间断外语学习,他精通日语,常年用德语从事翻译,还学过

粗解英语,这种多语种的语文背景与能力使他不仅能更好更快地了解世界文化与文学动态,俄语、

而且能更精微地体会不同语言在表达方面的特色与优长,从而更深入地思考汉语文的未来发展。精深的国文素养、良好的外语功底与直面现实的态度、“立人”为本的立场、推进社会与人生发展的理念,共同铸就了鲁迅开放的语文观;使他坦然面对从文言到白话,从方言到外语,从字母到标点的各种语言文字资源,不但在创作中依表达需要精心调遣,而且从现代语文建设的角度发表了许多独到*本文系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项目“鲁迅语文观及其实践”(课题编号:201103078)的阶段性成果。

-113-

WENXUEYUWENHUALiteratureandCultureStudies·二〇一二年第四期

的见解。全面系统地梳理鲁迅的语文观,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鲁迅的语文成就,而且有助于更好地思考中国现代语文变革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以利于今后的语文建设。作为初步的尝试,本文以鲁迅对现代语文建设的相关言论为中心,结合鲁迅自身的语文实践,来探究鲁迅语文观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鲁迅的语文理想。

一“声发自心”与“意达于文”

对“言”(语)与“文”之价值及其关系的认识,是考察近代以来中国语文变革的一个重要窗—白话取代文言成为社会通行的书面语向来被视为“五四”文学革命成功的标志,而言文合一口——

主张的出现其实可以追溯到晚清,黄遵宪、梁启超、裘廷梁等都曾从利于开启民智的角度倡扬言文合一;后来胡适、陈独秀发起文学革命,以白话为文学之正宗,彻底打破了文言的特权。鲁迅亦是白话文最积极的倡扬与实践者,但他对“言”与“文”之意义、价值及其关系的理解颇有独特之处。当然这不意味着他缺乏与时人的共识,事实上,他也看到了言文合一对开启民智的意义———如黄遵宪、梁启超等所言,而其白话写作更是为胡适所提倡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树立了典范;但这些对“言”“文”之社会功能的强调却并非鲁迅关注的中心。鲁迅对“言”与“文”究竟有怎样独特的认识?我们先来看鲁迅的几段文字:

本根剥丧,神气旁皇,华国将自槁于子孙之攻伐,而举天下无违言,寂漠为政,天地闭

也。狂蛊中于人心,妄行者日昌炽,进毒操刀,若惟恐宗邦之不蚤崩裂,而举天下无违言,寂

漠为政,天地闭也。(《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呐喊·自序》)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野草·希望》)

人是有的,没有声音,寂寞得很。———人会没有声音的么?没有,可以说,是死了。倘要

·无声的中国》)说得客气一点,那就是:已经哑了。(《三闲集

“寂寞(漠)”乃是“无言”,它不仅是这几段文字中的高频词,也是鲁迅写作的关键词之一———仅两千多字的《呐喊·自序》一文,“寂寞”一词竟出现了十次之多。鲁迅所说的寂寞并非单纯的孤清寂静,而主要是指内心的闭锁、压抑。“若其靡然合趣,万喙同鸣,鸣又不揆诸心,仅从人而发若机栝;林籁也,

①盖视寂漠愈甚矣。”一个“有声”却言不由己、言不由衷的鸟声也,恶浊扰攘,不若此也。此其增悲,

世界,越是喧闹,其实越让忠实于自己内心世界的人觉得寂寞与痛苦,亦越使其切盼“声发自心”的真诚世界:

吾未绝大冀于方来,则思聆知者之心声而相观其内曜。内曜者,破黮暗者也;心声者,

离伪诈者也。人群有是,乃如雷霆发于孟春,而百卉为之萌动,曙色东作,深夜逝矣。惟此亦

①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6页。

-114-

“代言”与“自言”:略论鲁迅的语文理想及其实践

不大众之祈,而属望一二士,立之为极,俾众瞻观,则人亦庶乎免沦没。……天时人事,胥无

足易其心,诚于中而有言;反其心者,虽天下皆唱而不与之和。其言也,以充实而不可自已

故也,以光曜之发于心故也,以波涛之作于脑故也。……盖惟声发自心,朕归于我,而人始

自有己;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①

前贤关于言与意、言与心之关系的探讨,可谓由来已久。《庄子·外物》曰:“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

。《易传·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扬雄《法言·问神》曰:“故言,心声也;书,心画言”

也。”欧阳建《言尽意论》曰:“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言不辩。”刘勰《原道》曰:“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虽然各家因关注点有所不同而结论各有侧重,但表面的差异之下恰恰隐含着深层的共识———言由心生,妙在达意。可正如元好问嘲讽潘岳的诗句所言———“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论诗三十首》其六),心口不一,言过其实者并不罕见。不过,在鲁迅看来,其时乏离伪诈之“心声”,大半缘于清代文字狱对士人的迫害。②如果说元好问对潘岳的批评主要指向个人的道德缺失,鲁迅所抗议的却是因“寂漠为政”所造成的“天地闭也”那让人窒息的制度

“黮暗”的大“寂漠”?鲁迅属望于“一二士”。论者认为,“一二士”的说法源于施与现实。如何打破这

卡莱尔的英雄、尼采的超人、基尔凯廓尔的孤独个人,却又不是单纯的孤独个人或超蒂纳的唯一者、

人,而是与民族灵魂息息相通的人③。鲁迅希望通过“一二士”强有力的自我表达激发起其他人自我表达、自我呈现的欲望,让大家在自由表达“心声”的过程中成为真正的自己。“鲁迅强调要靠这样的

—不是唤醒,是通过自我表达而激发。”“‘一二士’就像留在琴上的弦,或孤悬于秋人来激发大众——

夜的星星,能够拨动心弦(心声),能够产生启迪(内曜)。心声和启迪是相互激荡、自我呈现的过程,

④而不是教诲的过程。”

“盖惟声发自心,朕归于我,而人始自有己;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此论既体现出鲁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更凸显出其对人之自由自主境界的向往、追求———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主人,能够真诚自由地表达自己。在鲁迅那里,个人真诚自主的表达不但与其自我确立密切相关,甚至就是个体确立和呈现自我存在的标尺。这不禁让人想到著名的“三不朽”中的“立言”。但古之“三立”无一不是大人物的事业———圣人立德、英雄立功、文人立言,草民则无需“立”,只需“顺”,因为“不朽”与草民无缘;但成就大人物的“不朽”,他们却又不可或缺———没有了草民,谁来仰圣人之德、赞英雄之功、奉名家之言?放在这样的背景上,我们庶几可对鲁迅之倡扬“声发自心,朕归于我”、

的意义有所领悟。“人各有己”

如果说上述鲁迅所倡扬的“人人立言”是对古之“名人立言”传统的超越,那么他对“意达于文”的重视则更多地体现出对古之立言传统的继承。这里所说的“意达于文”,指的是将心声、情志诉诸文字,即以文章来达意。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立言”向来与文章著述相关联———“夫人之立言,因

⑤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因为“言”固然可以传之于口耳,但要“立”———要跨越时空,

传之久远,就不得不仰赖于“文”———文字、文章以至文采,正所谓“言而无文,行之不远”。鲁迅说:“发表自己的思想,感情给大家知道的是要用文章的……虽然能说话,而只有几个人听到,远处的人

①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八卷,第25、26页。

②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说:“这不能说话的毛病,在明朝是还没有这样厉害的;他们还是比较的能够说些要说的话。待到满洲人以异族侵入中国,讲历史的,尤其是讲宋末的事情的人被杀害了,讲时事的自然也被杀害了。所以,到乾隆年间,人民大家便不敢用文章来说话了。”(《鲁迅全集》第四卷,第12页)

——重读鲁迅的〈破恶声论〉》,《开放时代》2010年第10期。③汪晖:《声之善恶:什么是启蒙?—

④同上。

⑤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周振甫《〈文心雕龙〉译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88页。

-115-

WENXUEYUWENHUALiteratureandCultureStudies·二〇一二年第四期

们便不知道,结果也等于无声”;“文明人和野蛮人的分别,其一,是文明人有文字,能够把他们的思

①想、感情,借此传给大众,传给将来。”此即所谓“意达于文”。

要让人人都能够“意达于文”,首先要使人人都能掌握文字。鲁迅对汉字深有研究,他甚至有意写一部《中国字体变迁史》。以此来看,鲁迅对汉字的兴趣和感情不可谓不深厚。那他又何以痛斥方

②块字,似乎必欲除之而后快?今天看来,鲁迅这一激烈的观点确有偏颇之处,但如将其置于中国语

文现代变革的历程之中,且以鲁迅的语文理想作为参照,我们可能就会对鲁迅的这一主张多一分“同情之理解”。

鲁迅集中讨论汉字问题的几篇文章《答曹聚仁先生信(1934年8月2日)》、《门外文谈》、《汉字和拉丁化》、《中国语文的新生》、《关于新文字》等,都写于1934年。其时陈望道等发起倡导的“大众

③语”正引发热议,上海世界语学者叶籁士等在讨论中介绍了拉丁化新文字④,认为它是书写大众语、普及群众文化科学知识的最好工具。鲁迅非常赞同这个意见,不但积极写文章倡导汉字拉丁化,而且捐赠稿酬作为出版拉丁化新文字书刊的经费。其实,从清末开始,关于中国文字改革的讨论与尝试几乎就没有停止过,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都曾著文提倡拼音文字,卢赣章、王照、劳乃宣、赵元任都曾研制并推广拼音文字。除了钱玄同等少数人表达过废除汉字的激烈主张之外,大多数学者都主张拼音文字与汉字并行。那么鲁迅究竟为什么主张废除汉字?

1934年8月中旬《中华日报·动向》接连发表了何连的《狭路相逢》、高而的《一封上海话的信》和《吃官司格人个日记》三篇纯用土话写的文章。胡绳看过之后,写了一篇评论《走上实践的路

—读了三篇用土话写的文章后》,认为用土话写出来的文章读起来很费解,比读白话还难。对国去——

内的大众语文讨论与实践保持热切关注的鲁迅当天就读到了胡绳的文章并著文表达自己的意见:

这困难的根,我以为就在汉字。每一个方块汉字,是都有它的意义的,现在用它来照样

的写土话,有些是仍用本义的,有些却不过借音,于是我们看下去的时候,就得分析它那几

个是用义,那几个是借音,惯了不打紧,开手却非常吃力了。

例如胡绳先生所举的例子,说“回到窝里向罢”也许会当作回到什么狗“窝”里去,反不

如说“回到家里去”的清楚。那一句的病根就在汉字的“窝”字,实际上,恐怕是不该这么写

法的。我们那里的乡下人,也叫“家里”作Uwao-li,读书人去抄,也极容易写成“窝里”的,但

我想,这Uwao其实是“屋下”两音的拼合,而又讹了一点,决不能用“窝”字随便来替代,如

果只记下没有别的意义的音,就什么误解也不会有了。

①鲁迅:《无声的中国》,《鲁迅全集》第四卷,第11、12页。

②鲁迅在《关于新文字》一文中说:“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65页)

③大众语问题的提出与20世纪30年代文言、白话两个阵营面临的新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新一轮论争有关:1934年5月,汪懋祖发表《禁习文言与强令读经》,主张小学五六年级应“参教文言”,中学要读《孟子》,吴研因著文反驳汪氏,于是在文化界展开了关于文言和白话的论争,同年6月,《申报·自由谈》先后刊出陈子展《文言———白话———大众语》和陈望道《关于大众语文的建设》二文,由此引发了各大报刊关于大众语问题的讨论。而文言白话的此轮论争其实源于当时社会语文的现实问题。经过“五四”文学革命,白话文学获得了彻底的解放,但在公文等应用语文中,文言的使用还相当普遍;同时,白话文也并没有实现言文一致,故也不为一般民众所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文言复古主义者难免蠢蠢欲动,而白话写作也确实需要反思与改进。经过大众语运动,,不但彻底击败了复兴文言、废止白话的主张,而且推动和促进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大规模展开。

④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尝试是20世纪20年代在苏联文字拉丁化运动影响下开始的,瞿秋白、吴玉章等是其早期重要的参加者。开始只是用来为苏联远东地区的中国工人扫盲,1933年前后其相关材料才逐步为国内学界所知,并引发讨论。关于拉丁化新文字的相关情况可参看刘丹丹:《拉丁化新文字及其运动研究》,湖南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16-


  本文关键词:鲁迅语文观及其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01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101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2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