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经济集聚的城市劳动力市场效应:收入和就业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6-12-12 18:12

  本文关键词:经济集聚的城市劳动力市场效应:收入和就业的视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复旦大学》 2014年

经济集聚的城市劳动力市场效应:收入和就业的视角

高虹  

【摘要】:城镇化的推进应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福利水平。有关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目前争论的焦点集中于应该优先发展大城市还是中小城镇。从理论上来说,城镇化道路的选择,最优城市规模的决定,依赖于人们对集聚效应和挤出效应的认识。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对集聚效应认识不足,政府往往倾向于盲目限制大城市的发展。既有研究显示,由于政策限制,中国绝大多数城市存在集聚不足的问题,由此带来了巨大的效率损失。(Au和Henderson,2006;陆铭,2010)集聚会通过多种机制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Duranton和Puga,2004),而经济集聚效应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但是,要让劳动者从经济集聚的过程中切实获得好处,收入的增加和就业的增长是关键。事实上,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担心是,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可能会激化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加大城市居民的就业和收入压力。那么,事实是否如人们所担心的那样呢?本文通过系统考察经济集聚的城市劳动力市场效应后发现,城市规模的扩大将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就业概率。此外,充分发挥经济集聚效应对服务业就业的增长也至关重要。本文的研究说明,在城镇化初期过早限制城市发展的措施,不仅不利于效率的提升,也会损害劳动者的收入和就业机会,抑制经济结构转型。本文首先构建了城市规模变化将如何通过经济集聚效应影响劳动者收入的理论模型,并基于来自中国家庭收入调查和人口普查的数据,实证检验了经济集聚的收入提升效应。我们使用城市在1953-1982年间的人口增长作为当前城市人口规模的工具变量,利用工具变量的方法,对个人层面的收入决定模型进行了估计。实证结果显示,城市规模的增加显著促进了劳动者收入水平的上升。城市人口规模每上升1%,平均会带来劳动者名义年收入和名义小时收入分别0.190%和0.189%的上升。即使考虑到物价因素,城市规模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仍显著为正。使用不同的物价指数平减劳动者收入后,我们发现,城市规模每1%的上升,对劳动者实际年收入和实际小时收入的促进效应分别为0.084%-0.143%和0.083%-0.142%。此外,我们进一步考察了城市规模变化对不同收入水平劳动者影响的异质性。实证结果显示,城市规模对不同收入水平劳动者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尽管所有收入水平的劳动者均从城市规模的扩大中普遍受益,但相比于收入处于中、高水平的劳动者来说,收入最低的劳动者受益程度相对最小。在考察了经济集聚的收入提升效应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城市规模对劳动者就业的影响。劳动者个人层面就业决定的Probit模型的工具变量估计结果显示,城市发展的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的就业概率。城市规模每扩大1%,劳动者的就业概率将提高0.017-0.023个百分点。此外,我们还发现,不同受教育程度劳动者从城市规模扩大中的获益程度存在差异。相对来说,最低受教育程度劳动者的受益程度最高,城市规模每扩大1%,将使其就业概率提高0.028-0.038个百分点,高于中等受教育程度劳动者的0.016-0.023个百分点,和最高受教育程度劳动者0.011-0.015个百分点的水平。获益程度是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单调递减函数。结合城市规模变化对劳动者收入、就业影响的分析我们认为,不同技能、收入水平的劳动者从城市规模的扩张中普遍受益了。因此,放松劳动力流动管制,促进劳动力的进一步集聚的措施有利于形成多赢的局面,使得劳动者从经济增长和集聚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获益。除了来自劳动力个人层面的微观证据以外,我们还从城市整体层面,考察了经济集聚对行业就业创造的影响。由于服务业在中国结构转型过程中以及后工业化时代吸收就业的重要作用,我们主要分析了城市制造业就业创造服务业就业的能力,以及经济集聚对制造业就业乘数效应的影响。利用中国地级城市2003年到2009年的行业就业面板数据,我们发现,城市制造业就业的上升会促进本地服务业就业的增加。平均来说,城市制造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服务业就业0.397%的上升。相比于生产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劳动密集程度更高的生活性服务业的受益程度最大。此外,我们还发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会对制造业就业的乘数效应产生促进作用。在城镇化水平较低和城市规模不足的地区,制造业的发展非但没有促进服务业就业的扩张,反而挤出了当地的服务业就业,从而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这说明,中国经济在未来要实现结构转型,加快发展服务业,必须调整城市发展战略,鼓励劳动力向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的集聚。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49.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金成;;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与农民工问题[J];发展研究;2009年05期

2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9期

3 蔡翼飞;张车伟;;地区差距的新视角:人口与产业分布不匹配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5期

4 姜永生;范建双;宋竹;;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基本思路[J];改革与战略;2008年04期

5 马国霞;石敏俊;李娜;;中国制造业产业间集聚度及产业间集聚机制[J];管理世界;2007年08期

6 陈建军;陈国亮;黄洁;;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7 赵忠;;中国的城乡移民——我们知道什么,我们还应该知道什么?[J];经济学(季刊);2004年02期

8 袁富华;李义学;;中国制造业资本深化和就业调整——基于利润最大化假设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9年01期

9 刘学军;赵耀辉;;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09年02期

10 陆铭;向宽虎;;地理与服务业——内需是否会使城市体系分散化?[J];经济学(季刊);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钊;;区域产业联动网络测度研究——以环渤海区域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陶来利;周恺;朱杰;;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3 孔庆洋;余妙志;;工业深化、技术进步与金融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刘家树;齐昕;;基于微笑曲线视角的大学生就业促进问题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宋马林;;国内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张懿玮;徐爱萍;;服务生产率困境的原因分析及改进对策[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曾杰杰;聂影;杨红强;;基于省际角度的家具产业集聚内部动因的实证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刘致良;;产业地理集聚视角下的地区餐饮业发展战略——基于Panel-data模型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庄尚文;王永培;;商品流通结构、效率与制造业增长——基于2000—200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赵利;王振兴;;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会广;刘忠原;;土地承包权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结合托达罗模型的修正[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王德章;;黑龙江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贾小玫;向波;袁凤华;;陕西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的协整分析[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石坚;;基于区位理论的城市空间扩展模拟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范剑勇;;要素聚集与地区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赵作权;;美国经济时空演化:谁主沉浮?[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8 王德章;;黑龙江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A];黑龙江省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与创新研究[C];2008年

9 田永坡;;产业结构、工资刚性与大学生就业研究[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周国华;王岩岩;;服务型制造模式研究[A];2008中国服务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志荣;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形成、运作机理与评价[D];暨南大学;2010年

3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王佳佳;双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规律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6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7 方忠;中韩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9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10 费明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综合利用与规划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木溪;农民工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于洋;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当代中国城市成长管理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宋洋;中国服务业集聚效应的区域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赵朝霞;中国货币政策的就业结构效应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相莉萍;青岛卓远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战略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郭宛京;蚌埠学院发展战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7 彭玉婷;分工、交易效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许婧;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苏南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雷智凯;我国服务业集聚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南生;;关于中国的城市化[J];中国城市经济;2003年04期

2 程必定;中国应走新型城市化道路[J];中国城市经济;2005年09期

3 崔传义;党国英;王春光;温铁军;贺雪峰;梁茂信;段成荣;郭存海;陈建芬;尹冬华;;城市化是快了?还是慢了?——专家谈中国城市化进程[J];小康;2007年12期

4 刘志彪;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品牌战略[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5期

5 李红松;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3年04期

6 刘国光;促进消费需求提高消费率是扩大内需的必由之路[J];财贸经济;2002年05期

7 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地区与部门特征[J];财贸经济;2003年08期

8 平新乔;政府保护的动机与效果——一个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4年05期

9 杨向阳,徐翔;中国服务业生产率与规模报酬分析[J];财贸经济;2004年11期

10 程大中,黄雯;中国服务业的区位分布与地区专业化[J];财贸经济;2005年0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迪;[N];上海证券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2 张雄辉;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民营经济 再创辉煌[J];中华儿女(海外版);2005年06期

2 侯凤岐;;我国区域经济集聚的环境效应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王举颖;金乐;;总部经济集聚区协同发展与对策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4 钟华,韩伯棠,周治平;经济集聚机制研究几个问题探索[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何骏;;聚焦总部经济——我国发展总部经济的重点、模式和建议[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黄振飞;;培育发展南宁市总部经济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年06期

7 赵弘;总部经济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江海学刊;2005年01期

8 陈良文;杨开忠;沈体雁;王伟;;经济集聚密度与劳动生产率差异——基于北京市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9年01期

9 吴海东,李庆;我国城市的经济集聚扩散机理与动力机制分析——以重庆主城区为例[J];天府新论;2005年05期

10 ;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之综合篇[J];中国统计;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定文;;努力打造全国绿色经济示范区[A];湖南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钟华;韩伯棠;周治平;;经济集聚机制研究几个新领域探索[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刘朝明;韩斌;;中国西部成都都市圈的经济集聚和外向功能效应研究[A];中国经济特区研究[C];2008年

4 张莉;袁家健;佘波;;关于天津市发展总部经济的对策研究[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C];2012年

5 刘朝明;韩斌;;中国西部成都都市圈的经济集聚和外向功能效应研究[A];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08年第1期)[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王国艳;[N];绍兴日报;2007年

2 记者 金波;[N];浙江日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鲍丹 王珂 杨旭 刘成友;[N];人民日报;2012年

4 李江;[N];中国改革报;2010年

5 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薛红伟;[N];呼和浩特日报(汉);2010年

6 上海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员 潘正彦;[N];上海证券报;2012年

7 记者 赵香;[N];宿迁日报;2013年

8 记者 李承真;[N];吉林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沈俊霖;[N];青岛日报;2011年

10 记者 张正伟 施超 俞永均;[N];宁波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伍骏骞;经济集聚对农民增收与农村减贫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2 高虹;经济集聚的城市劳动力市场效应:收入和就业的视角[D];复旦大学;2014年

3 任栋;劳动力流动视角下经济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宋英杰;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集聚效应[D];山东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思利;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的竞争劣势和优势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祺;区域经济集聚的创新能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陈春春;我国东中西部经济集聚对科技创新活动影响的比较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4 胡颖磊;经济集聚对我国区域间房地产价格差异的影响机制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5 王文茜;大连市总部经济集聚区布局优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6 蒋俊毅;湖南省区域经济集聚与协调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7 李逸飞;基于TFP分解的经济集聚与区域发展质量研究[D];湘潭大学;2014年

8 汪婷婷;城市经济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2年

9 金勇彬;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长三角经济集聚机制和意义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林永然;交通基础设施对浙江省经济集聚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经济集聚的城市劳动力市场效应:收入和就业的视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09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109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4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