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西棍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3 16:01

  本文关键词:西棍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技击术,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南拳北腿,东枪西棍”的局势。但由于受地理、历史、习性等因素的影响,长久以来,西棍却一直鲜为人知。基于此,本文选取西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实践法、地域文化解读法等,通过对西棍棍术体系的归类整理、渊源的考证、技术体系的分析、风格特色的总结等,试图构建西棍的棍术体系、提炼西棍的技术体系模式、总结西棍的技法特征与风格特点、解读西棍的地域文化色彩等,从而解开西棍的神秘面纱、使世人全面了解西棍。同时,通过对西棍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其未来的发展思路与方向,为西棍在当代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研究结果——1.西棍是中华棍术的一大流派,是起源和流传在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等西北地区、“传承有序,体用具备,理、法、势齐全”的传统棍术的统称。西棍棍术的历史悠久,但缺少明确的文献记载,对其起源有认为始于西汉初年,也有认为发端于唐代等;其起源方式有认为源于军屯、民屯、移民,也有认为源于古代西北地区的牧羊人等,至今尚无统一的观点。而西棍名称的肇始有始于近代民国年间说和现代武术期说,但以民国年间随“南拳北腿、东枪西棍”的叫响而鹊起为主导。2.西棍的棍术体系是由大杆子、长棍、条子、鞭杆和链枷等各种形制的棍术所构成。其中,大杆子是西棍各种形制中最长的器械,由兵场阵战的大枪演化而来;长棍与条子是西棍中的主体,长棍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棍器,而条子是以棍练枪,以枪术为主;鞭杆是西棍中的短器械,兼融枪棍与刀剑的技法与风格;链枷是西棍中特殊形制的棍种,分为大、小链枷两种。3.西棍的技术体系是由棍法,棍势,棍排,棍路与棍理等构成。其中,棍法是指以棍为载体进行攻防格斗的方法。棍势是棍法的组合,西棍的棍势多以来套路的形式来记忆和传承。西棍的棍排(简称排子),是西棍各棍术模拟对抗训练和实际格斗的形式,分为死排子和活排子两种。西棍的棍路是把不同的棍势串编而成的棍势组合,是西棍的套路形式。棍理是指棍术的技战术指导理论,西棍的棍理主要以《周易》的太极理论和兵家的谋略计策作为棍理。4.西棍基于棍体圆柱形、木质、无金属器械之尖、无金属器械之刃的特征,在技法的实施中多戳击、撞击、砸击等,以达到“击表入里”和“撞面毁体”的最大穿透效果,因而在长期的传承中,形成了西棍的“脆、弹,炸、撞”等劲力特征,以及其注重向下发力、着力瞬间的主动制动、强调劲力的转换等发力特点。5.西棍的棍术体系和技法中,多以棍为枪,或是枪术的直接演变,在枪法中加入棍法,或是在棍法中加入枪法,使枪法与棍法融为一体,“枪中有棍,棍中有枪”,表现出“融棍枪为一体”的技法特征。另外,西棍外形粗糙,技法多砸击、撞击,具有兵棍的“大封大劈”风格等,使西棍显得粗犷;但同时,西棍又具有民棍游场较艺以巧斗力、不硬抵、硬接,多用滑杆、滚杆、粘杆等的技法,彰显出其精巧的另一面,从而使西棍表现出“粗犷与精巧共存”的风格特征。6.西棍是流传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大棍术流派,由于受游牧与农耕长期战争的影响,该流域有尚棍、以棍为拳、重器械武艺的习武风尚,表现出与军旅以器械为主的同样武艺倾向与选择;再者,西棍以排子技术为核心,注重对抗,因此使西棍具有鲜明的军旅武艺禀性与特征。另外,受地域文化的影响,长安文化武境下的秦棍具有以农耕文化为主调的文化特征,注重以巧取胜、非以力降人;而陇右文化武境中的陇右人普遍将棍术置于陇右武艺之首,有爱棍、练棍、斗棍、尊棍、乐棍、重棍的习武尚棍传统,并形成了“棍如林”的棍术地域特色;西北穆斯林在伊斯兰宗教文化和西北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影响下,也有以棍为重、习武尚棍的传统。7.西棍在进入武术现代发展期后,西棍流域的各省区虽然在西棍的交流传播竞技等取得过一定的成绩,也有过在传统武术快速发展期的辉煌,但在以竞技武术为主体和现代社会市场化发展的武境下,西棍的现状令人堪忧——其整体传承开展的衰败,技术套路化和套路的花式化的发展趋势,科研成果少、且研究程度较为肤浅,使当代西棍呈现出继承与发展的衰败与萧瑟之状。8.西棍是传统的民间棍术,兼具格斗与演练的技术与功能,但其技术是以排子为核心,因此建议西棍在体育市场化的当代,充分发挥自身技术的优势,开展竞技格斗,并利用技击市场长兵格斗的空白,寻求新的发展。另外,依据西棍区域性的特征,建议西棍的未来发展走一体化之路,利用整体的优势,打造以“以关中地区为龙头与中心、以甘肃省为腹地、以青海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两翼”的发展格局。同时,在现代社会体育高度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建议西棍在传统的传承基础上,以协会、武馆、学校为依托,通过新的传播途径来普及西棍,并研发针对不同人群的习练内容与竞赛形式,并通过官民结合的途径在国内外推广传播西棍。
【关键词】: 棍术 西棍 长兵格斗 地域文化 武境 一体化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852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3
  • 导论13-39
  • 一. 选题的依据13-15
  • (一)棍在武术器械中处于“百兵之祖”与“百兵之母”的地位13
  • (二)丰富而宝贵的棍术遗产13-14
  • (三)西棍具有鲜明的特色14
  • (四)西棍传承的可能断代和研究匮乏的危局14-15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5-18
  • (一)研究目的15-16
  • (二)研究意义16-18
  • 三. 文献综述18-32
  • (一)冷兵器时代棍术的技术体系模式18-25
  • (二)后冷兵器时代兵操体育化的体棍技术体系模式25-27
  • (三)现代体育时代的棍术技术体系模式27-32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论32-34
  • (一)研究思路32-33
  • (二)方法论33-34
  • 五.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34-35
  • (一)研究对象34
  • (二)研究方法34-35
  • 六. 研究内容与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35-37
  • (一)研究内容35-36
  • (二)研究重点、难点36
  • (三)创新点36-37
  • 七. 相关概念的界定37-38
  • (一)西棍37
  • (二)棍术37
  • (三)棍法37
  • (四)棍势37
  • (五)棍路37-38
  • (六)技术体系38
  • 八. 理论假设38-39
  • 第一章 西棍的历史风貌39-56
  • 第一节 棍术的发展历程39-47
  • 一.远古时代的棍术39-40
  • 二.冷兵器时代的棍术40-44
  • 三.近代时期的棍术44-45
  • 四.现代武术时期的棍术45-46
  • 小结46-47
  • 第二节 棍术的主要流派47-51
  • 一.少林棍47-48
  • 二.南棍48-50
  • 三.西棍50
  • 四.其他棍术50
  • 小结与不足50-51
  • 第三节 西棍的演进51-55
  • 一.西棍的历史渊源51-53
  • 二.西棍名称的鹊起53-55
  • 小结55
  • 本章小结55-56
  • 第二章 西棍的棍术体系56-100
  • 第一节 大杆子系列58-63
  • 一.六合杆子概述58-59
  • 二.六合杆子(六合枪)的技术内容59-62
  • 小结62-63
  • 第二节 长棍系列63-81
  • 一.琵琶棍63-64
  • 二.太极棍64-66
  • 三.母子棍66-67
  • 四.壳子棍67-68
  • 五.天齐棍68-69
  • 六.天启棍69-70
  • 七.疯魔棍70-71
  • 八.何家棍71-73
  • 九.其他棍术73-80
  • 小结80-81
  • 第三节 条子系列81-89
  • 一.琵琶条子81-82
  • 二.八谱条子82-84
  • 三.水仙条子84-85
  • 四.三枪梨花条子85-86
  • 五.迎风条子86
  • 六.十步条子86
  • 七.凉州条子86-87
  • 八.火火条子87-88
  • 小结88-89
  • 第四节 鞭杆系列89-97
  • 一.“五阴”,“七手”,“十三法”,“缠海十八下”90-92
  • 二.八门鞭杆92-93
  • 三.秦杨鞭93-94
  • 四.定唐鞭94-95
  • 五.太师单鞭95
  • 六.太祖鞭95-96
  • 小结96-97
  • 第五节 大小链枷系列97-99
  • 一. 大链枷98
  • 二. 小连枷98
  • 小结98-99
  • 本章小结99-100
  • 第三章 西棍的技术特色100-117
  • 第一节 西棍的技术体系模式100-105
  • 一.棍法100
  • 二.棍势100-101
  • 三.棍排101-102
  • 四.棍路102-103
  • 五.棍理103-104
  • 小结104-105
  • 第二节 西棍的格斗特色——排子105-108
  • 一.排子概说105
  • 二.西棍的排子105-107
  • 小结107-108
  • 第三节 西棍的劲力特点108-113
  • 一.注重向下发力108-109
  • 二.着力瞬间的主动制动109-111
  • 三.强调劲力的转换111-112
  • 小结112-113
  • 第四节 西棍的技法特征与风格113-116
  • 一.融棍枪为一体113-114
  • 二.粗犷与精巧共存114-115
  • 小结115-116
  • 本章小结116-117
  • 第四章 西棍的地域文化色彩117-140
  • 第一节 西棍的军旅武艺禀性118-121
  • 一.战争的熏染118-119
  • 二.西棍的军旅器械武艺禀性119-120
  • 小结120-121
  • 第二节 西棍的地域文化色彩121-139
  • 一.长安文化的一体多元格局121-128
  • 二.陇右文化的多元一体色调128-133
  • 三.穆斯林文化的宗教信仰133-138
  • 小结138-139
  • 本章小结139-140
  • 第五章 西棍的发展现状140-156
  • 第一节 当代西棍的衰落与萧瑟140-145
  • 一.陕西省传统棍术的发展现状140-141
  • 二.甘肃省传统棍术的发展现状141-142
  • 三.青海省传统棍术的发展现状142-143
  • 四.宁夏回族自治区传统棍术的发展现状143-144
  • 小结144-145
  • 第二节 当代西棍技术的失真与失传145-151
  • 一.格斗技术的逐渐阙如145-146
  • 二.基本功的忽视146-148
  • 三.套路化和套路的花式化发展148-150
  • 小结150-151
  • 第三节 当代西棍科研的落后151-155
  • 一.科研成果的匮乏151-152
  • 二.科研程度的肤浅152-154
  • 小结154-155
  • 本章小结155-156
  • 第六章 西棍的未来发展156-183
  • 第一节 西棍体育化的发展156-165
  • 一.西棍体育化的必然之路156-158
  • 二.西棍竞技格斗化的构想158-164
  • 小结164-165
  • 第二节 西棍区域一体化的发展165-175
  • 一.建立西棍的一体化发展观与机构165-168
  • 二.规范西棍的技术和理论168-169
  • 三.建立西棍一体化发展的格局169-174
  • 小结174-175
  • 第三节 西棍的普及与传播175-182
  • 一.研发西棍新的技术内容和竞赛形式175-177
  • 二.西棍的社会化普及177-179
  • 三.西棍的国内外推广与传播179-181
  • 小结181-182
  • 本章小结182-183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不足与展望183-186
  • 结论183-184
  • 建议184-185
  •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185-186
  • 致谢186-189
  • 主要参考文献189-198
  • 主要附件198-212
  • 附件(一)198-199
  • 附件(二)199-200
  • 附件(三)200-205
  • 附件(四)205-206
  • 附件(五)206-208
  • 附件(六)208-209
  • 附件(七)209-210
  • 附件(八)210-211
  • 附件(九)211-212
  • 附件(十)21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侯尚达;方汝楫;;天启棍基本棍法[J];搏击;2009年12期


  本文关键词:西棍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40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640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3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