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7-03-27 18:04

  本文关键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已进入21世纪的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目前人们倾向性的看法是,现实奉行的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方法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应在对其进行改进完善的同时,积极、全面地推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配合。但是,由于我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全面、成熟,亦没有规范、完整的实践经验,难以整体地组织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亟需在实践中研究和探索。 马克思主义实践认知论告诉人们,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真理。如果拓展创新研究思路,从实践运作的角度探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途径,就有可能获得重大进展,实现实践与理论的相互促长。本研究基于这种思考,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指导,从方法论的视角探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将研究视野深化并拓展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发现和解决疑难问题,有助于推进实施的进程。 本研究试图通过潜心研究和追求创新,探索一条符合国情、富有实效且为人们所认可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为此,本研究认真分析了实践的理论研究基础和实践研究基础,探讨了实践的理论依据,阐释了实践中应遵循的若干基本原则,论述了实践的“载体建设”、“机制建设”和“队伍建设”的思路与办法,提出了所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法,探索了具体运作的实际操作及其掌控方法,研讨了调节评估的功能和方法。研究发现,藉上述研究成果的集成,或许能为加强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一条切实有效的新途径。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1)课题立意新颖(国内外鲜有人尝试),创意特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2)尝试以“实践认知论、主客体能动论、环境塑造论、渗透内化论”等原理,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实践”的理论依据;(3)由载体的运用、掌控及其遴选的探索,实现了载体的运用方法、载体的掌控方法和载体的遴选方法等三方面的创新;(4)提出了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中借力挖潜,为基本解决时间与人力矛盾等疑难问题提供了改进和创新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导论12-21
  •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2-17
  • 0.1.1 选题背景与基本概念12-15
  • 0.1.2 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15-17
  • 0.2 研究思路与方法17-18
  • 0.2.1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17-18
  • 0.2.2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18
  • 0.3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18-21
  • 0.3.1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18-19
  • 0.3.2 本课题的创新点19-21
  • 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研究基础21-42
  • 1.1 中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综述21-29
  • 1.1.1 中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追溯21-23
  • 1.1.2 中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现状梳理23-28
  • 1.1.3 中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现状简评28-29
  • 1.2 西方国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综述29-36
  • 1.2.1 西方国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追溯29-32
  • 1.2.2 西方国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现状概览32-35
  • 1.2.3 西方国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现状简评35-36
  • 1.3 中西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研究现状考察36-42
  • 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42-62
  • 2.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论依据42-51
  • 2.1.1 实践认知论42-44
  • 2.1.2 主客体能动论44-46
  • 2.1.3 环境塑造论46-48
  • 2.1.4 渗透内化论48-51
  • 2.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51-62
  • 2.2.1 政治方向原则52-53
  • 2.2.2 系统整体原则53-55
  • 2.2.3 以人为本原则55-56
  • 2.2.4 尊重差异原则56-58
  • 2.2.5 隐显匹配原则58
  • 2.2.6 持久深入原则58-59
  • 2.2.7 创新发展原则59-60
  • 2.2.8 调节评估原则60-62
  • 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载体建设62-74
  • 3.1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基本概念辨识62-64
  • 3.1.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62-63
  • 3.1.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基本特征63
  • 3.1.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基本功能与构成条件63-64
  • 3.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态分析归类64-68
  • 3.2.1 “三育人”载体64-65
  • 3.2.2 校园文化载体65
  • 3.2.3 人际关系载体65-66
  • 3.2.4 网络载体66-67
  • 3.2.5 传媒载体67
  • 3.2.6 活动载体67-68
  • 3.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构建68-74
  • 3.3.1 关于“三育人”载体建设68-69
  • 3.3.2 关于校园文化载体建设69-70
  • 3.3.3 关于人际关系载体建设70
  • 3.3.4 关于网络载体建设70-71
  • 3.3.5 关于传媒载体建设71-72
  • 3.3.6 关于活动载体建设72
  • 3.3.7 关于载体资源的挖掘开发72-74
  • 4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机制建设74-85
  • 4.1 实践机制的内涵及功能74-75
  • 4.2 实践机制的建设75-81
  • 4.2.1 运行机制75-76
  • 4.2.2 竞争机制76-78
  • 4.2.3 激励机制78-79
  • 4.2.4 自教自律机制79-81
  • 4.3 实践机制构建的原由与途径81-85
  • 4.3.1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需要机制匹配81-82
  • 4.3.2 探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要有机制支撑82-83
  • 4.3.3 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要用机制规范83
  • 4.3.4 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靠机制保障83-84
  • 4.3.5 实践机制构建的途径84-85
  • 5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队伍建设85-99
  • 5.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队伍建设85-91
  • 5.1.1 坚持队伍素质的规范要求85-87
  • 5.1.2 坚持竞争上岗和培训提高87-89
  • 5.1.3 注重人员结构与数量的合理配置89-90
  • 5.1.4 注重管理制度与保障条件的协同到位90-91
  • 5.2 教书育人队伍建设91-94
  • 5.2.1 坚持对教书育人队伍思想道德素质的严格要求91-92
  • 5.2.2 切实抓好教书育人职责的全面落实92-93
  • 5.2.3 推进与加强制度建设93-94
  • 5.3 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队伍建设94-99
  • 5.3.1 坚持对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队伍综合素质的高要求95-96
  • 5.3.2 加强培训提高,全面落实育人职责96-97
  • 5.3.3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97-99
  • 6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疑难应对99-112
  • 6.1 关于组织管理的思考99-102
  • 6.1.1 组织领导机构99-100
  • 6.1.2 一级组织管理机构100-101
  • 6.1.3 二级组织管理机构101
  • 6.1.4 三级组织管理机构101-102
  • 6.2 关于基本条件的思虑102-107
  • 6.2.1 由联想启动探求102-106
  • 6.2.2 借力挖潜创条件106-107
  • 6.3 关于载体运用的思索107-112
  • 6.3.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机理107-108
  • 6.3.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方法108-112
  • 7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具体运作112-125
  • 7.1 基本构成要素的确定112-113
  • 7.1.1 “施教”目标112
  • 7.1.2 教育的主体与客体112-113
  • 7.1.3 “施教”方法与内容113
  • 7.2 组织管理体系的构建113-115
  • 7.3 “施教”计划的具体安排115-118
  • 7.4 关于载体的遴选118-120
  • 7.5 关于载体的掌控120-123
  • 7.5.1 强化组织管理,着力协调配合120
  • 7.5.2 抓重点示范引路,促一般全面跟进120-121
  • 7.5.3 注重广泛参与,坚持深入持久121-122
  • 7.5.4 施加人文关怀,促进内化外化122-123
  • 7.5.5 善于总结经验,持续拓展创新123
  • 7.6 关于考试与成绩评定123-125
  • 8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调节评估125-142
  • 8.1 关于反馈调节125-133
  • 8.1.1 信息反馈的意义、条件和途径125-129
  • 8.1.2 调节的主要方法129-131
  • 8.1.3 反馈调节方法运用举例131-133
  • 8.2 关于检测评估133-142
  • 8.2.1 检测评估的内容、类型133-136
  • 8.2.2 检测评估的指标、方法136-139
  • 8.2.3 检测评估方法运用举例139-142
  • 参考文献142-150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150-151
  • 致谢1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洪根;德育工作载体建设探析——兼论美国高校德育工作[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付淼,黄莹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08期

3 彭晓薇;;论隐性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内在原则[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刘辛田;盛正发;;红色旅游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探讨[J];管理观察;2008年18期

5 林亚芳;当代英国学校德育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09期

6 秦永芳;;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12期

7 林伯海;李锦红;宋刚;;试析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03期

8 董晓东;;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9 虢美妮;;论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现路径[J];大学教育;2013年14期

10 江立成,朱克平;高校思想政治隐性教育资源刍议[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立慧;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2 李霞;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07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707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0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