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公共性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7 07:09
  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关于“公共”的责任感,公共性是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属性。以公共性为依据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是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责任感日益自我中心化、碎片化、工具化的回应。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对发端于“人的依赖关系”与“物的依赖关系”背景下的,由于私利性过分高扬所导致的人与社会关系异化现实的纠正。因此,公共性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生成就表现为一种基于“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上,以人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共同体的构建为目标的,具有公共情感、公共理性、公共精神的“社会主义公共人”的养成。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公共性为切入点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既是解决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必然选择,同时也内涵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新路向。第一章主要探讨了社会责任感的涵义、价值旨归、发展脉络以及当代主题。首先,社会责任感的涵义,这一部分主要梳理了社会责任感概念、内容、特征以及发生机制。其次,社会责任感的价值旨归。社会责任感作为一项以社会为起点和目标的社会活动,其最终体现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追求丰富的公共生活;社会责任感的全领域拓展以及社会责任感的主体性复归等。再次,社...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公共性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研究


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认知注:1——非常赞同2——大致赞同3——有点不赞同4——完全不赞同

大学生,情况,社会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73有关大学生关于社会责任感构成认知的考察。这一部分主要指涉的是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内容认知,即大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社会责任感。其中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分别占到了94.17%和92.21%。这说明公德意识和法治精神是现代大学生公认的最重要素养,而公德意识和法治精神也是现代性精神的核心要素,这也从侧面反映现代大学生已经具备了现代人的基本特征。除此之外,参与社会志愿活动和保护生态环境分别占到总人数的87.11%与87.76%,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公共参与的意识,能够明确以志愿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代表的公共参与是践行自身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方式。最后,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与参与社会危机治理分别占到总人数的71.5%和75.9%,说明大学生具有参政意识和公共善的创设精神,这一部分主要是反映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公共善创设的责任感。(见图2)图2大学生关于社会责任感构成的认知情况注:1——遵守社会公德2——遵守法律法规3——参加社会志愿活动4——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5——保护生态环境6——参与社会公共危机的治理2.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态度情况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态度的调查主要是考察大学生在日常生活、社会公共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环境保护中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见表7)表7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态度情况维度题项选项(单位:%)社会责任感的态度完全赞同大致赞同有点不赞同完全不赞同您是否赞同大学生应该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和秩序76.9120.991.640.47您是否赞同大学生应该积极投身于诸如支教、社区劳动、献血、6432.42.890.71

义务劳动,公共危机,大学生,社会公益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77图3大学生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类型注:1——献血2——支教3——社区劳动(义务劳动)4——捐赠5——社会调查(调研)6——其他7——我没有参加过任何公益活动关于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共危机治理的类型考察可以发现,公共卫生型的公共危机是大学生参与最多的社会公共危机治理,达到了47.76%。社会公共安全型的社会危机和自然灾害型的社会危机分别为32.99%和32.18%,其他类型的社会公共危机和事故灾难型的社会公共危机分别为29.16%和20.95%,而22.99%大学生没有参与过任何社会公共危机的治理(见图4)。图4大学生社会公共危机治理的参与类型注:1——自然灾害型的公共危机2——社会安全型的公共危机3——公共卫生型的公共危机4——事故灾难型的公共危机5.其他类型的公共危机6.我没有参加过任何社会公共危机治理关于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类型的考察可知,投票是大学生参与最多的参政方式,达到了51%,网络问政和其他参政方式则占到了35.56%和36.15%。选举、听证会、集会分别为29.04%、16.03%、15.64%,而13.46%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政治生活(见图5)。


本文编号:34611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4611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6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