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仁智双彰”的课程哲学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四书“仁智双彰”的课程哲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课程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应进入到整个人性、精神境界的提升。四书当中的“仁智双彰”的哲学思想为今天的课程教学超越“知识人”的局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智慧资源。这种仁智双彰思想的最大优势是强调智与德的相生相融,统合为一,这对解决今天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智德相分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要培养人的德性,必须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基础。《孟子》的“人性本善”理论和《中庸》当中的“天命之谓性”和“诚”的思想为仁智双彰提供了人性基础。仁智双彰同样要以智力为基础,智力的培养方法上主要有“由学而知”以及“格物致知”。由学而知非常强调学思结合与学问结合,尤其是学习过程中“辩’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格物致知则强调要从外界实践中学习,获得认知。但有人性本善和认知的获得,人的德性还不足以完全现实化。于是,仁智双彰非常强调由知而行,知行合一。而行则主要是“中庸之行”,中庸之行必须要必仁且智,也只有必仁且智才能实现中庸之行。中庸之行是实现仁智双彰的具体形式。 但仁智双彰中的仁和智都是道德概念,没有自然科学意义上的智慧含义,这对于当今时代的借鉴意义显然是有局限的。所以,仁智双彰在今天主要应为“德性之智”,应着重加强“智”的自然科学意义上的智慧意蕴,将其作为当今课程价值的一种应然追求。为此,课程要突破客观知识的局限性,实现对教学过程的理性把握。在具体策略上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以“知行合一”的方式来设计课程和进行教学
【关键词】:四书 课程哲学 课程价值 仁智双彰 德性之智 德性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23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引论11-38
- 一、课程中的知识迷恋现象及其困境11-24
- (一) 课程中的“知识”迷恋现象11-18
- (二) 知识迷恋造成的课程困境18-24
- 二、选择四书的原因24-28
- (一) 课程理论建设的本土化回归24-26
- (二) 选择四书的原因26-28
- 三、研究问题、意义和方法28-38
- (一) 研究问题28
- (二) 研究意义28-29
- (三) 研究方法:文献分析与诠释29-37
- (四) 本文的路线37-38
- 第二章 研究综述38-76
- 一、关于四书研究38-46
- (一) 四书教育思想概论38-40
- (二) 四书的课程与教学思想40-41
- (三) 四书当中的德育思想41-44
- (四) 四书当中的教育哲学思想44-46
- 二、关于课程哲学46-54
- (一) 课程与哲学关系研究46-47
- (二) 课程本体论研究47-48
- (三) 课程认识论研究48-49
- (四) 课程价值论研究49-54
- 三、知识、智慧、德性54-76
- (一) 知识、智慧、德性三者的含义54-70
- (二) 三者之间的关系70-76
- 第三章 四书“仁智双彰”的德智观76-91
- 一、从孔子的“道”说起76-79
- 二、智与仁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79-91
- (一) 关于智79-83
- (二) 关于仁83-86
- (三) 智与仁之间的关系86-91
- 第四章 四书仁智双彰的人性基础91-109
- 一、人性本善:《孟子》与《中庸》的立论91-102
- (一) 孟子的性本善91-95
- (二) 《中庸》的“天命之谓性”与“诚”95-102
- 二、“性本善”向现实之善的转化102-109
- (一) 性本善是成德的重要前提基础102-104
- (二) 性本善向现实之善的转化104-109
- 第五章 四书仁智双彰的认识过程109-135
- 一、由学而知109-119
- (一) 求知的重要性109-111
- (二) 孔门学什么111-113
- (三) 孔门如何学113-119
- 二、格物致知119-135
- (一) 从万物之“理”说起119-121
- (二) 格物、穷理、致知之间的关系121-123
- (三) 格物致知的“知识”意义与“道德”意义123-135
- 第六章 四书仁智双彰的行动特征135-167
- 一、行在成智与成德过程中的重要性135-142
- (一) 行在成智过程中的重要性135-138
- (二) 行在成德过程中的重要性138-142
- 二、行的实践方略:中庸之行142-157
- (一) “中庸”与“仁且智”143-150
- (二) 中庸之行的实践方略150-157
- 三、“知行合一”与“成智成德”157-167
- (一) 知行合一的必然要求157-161
- (二) 知行合一要以成智成德为内在价值的必然追求161-167
- 第七章 四书仁智双彰的扬与弃167-182
- 一、“仁智双彰”的学理优势与局限167-171
- (一) 学理优势与局限167-169
- (二) 仁智双彰的扬与弃169-171
- 二、从仁智双彰到德性之智171-182
- (一) “德性之智”的界说171-173
- (二) 课程要培育学生的“德性之智”173-177
- (三) 培育德性之智的知识观基础177-182
- 第八章 四书仁智双彰的课程意义182-209
- 一、课程设计的关照182-193
- (一) 课程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思”与“辨”182-189
- (二) 课程设计要引导学生“知行合一”189-193
- 二、课程实施的变革193-209
- (一) 引导学生自由思考与辨别193-199
- (二) 引导学生在“行中学”199-209
- 参考文献209-217
- 后记217-22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翔海;;“仁智双彰”的现代显扬——略论现代新儒家人生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侯衔正;;孔学精神与现代世界[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3 陈玉琨 ;课程价值论[J];学术月刊;2000年05期
4 金杯汽车公司教育中心课题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价值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5 徐亚先;张亮;郭飞军;包小童;文泉;;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特征及其价值定位[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年07期
6 赵荷花;;教师的生活体验:一种不容忽视的课程资源[J];教育探索;2007年05期
7 刘亚丽;;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价值发展动向论[J];成人教育;2007年06期
8 范茂章;;浅谈高中数学课程的价值[J];科学大众;2007年07期
9 田祥;李仁所;;关于文科高等数学课程价值及教材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S1期
10 吴宝德;;关于“素描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价值判断[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栋;;国乐飘香飘——论高师民族乐器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李长吉;;我国传统教学价值观念回溯[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李长吉;常亚慧;;试论西方教学价值观念的主要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胡小桃;李仲阳;;当前高职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走向探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段冬梅;;浅谈小学音乐教育舞蹈教学的设置与体验——对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理念下的音乐教育的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音乐专辑)[C];2006年
6 王琼;;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效应[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7 姚梅林;孙文梅;;职校生眼中的职业教育[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华杰双语学校 李飞;信息技术教师的路应该走向何方[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2 实习生 黄佳欢 见习记者 姚艺曲;社区服务 成为必修课[N];南方日报;2004年
3 记者 刘文新;重庆出台高中新课程标准[N];中国消费者报;2010年
4 阜宁高等师范学校 杨定洲;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5 李建平;科学课程实验难在哪儿?[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梁杰 通讯员 谢铭德 刘晓鸣;让先进理念扎根实践大地[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许俏文;高中学分制 今秋换教材[N];广州日报;2004年
8 徐敏;高中新课程方案今秋试行[N];解放日报;2004年
9 朱萍 王新华;高中新课改新在何处[N];连云港日报;2005年
10 记者 吕扬;2006年起学分制管理进入我省高中[N];陕西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永庚;四书“仁智双彰”的课程哲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费金有;中学物理教师课程价值观念的透视与反思[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牧华;课程研究的生态主义向度[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蒋雅俊;儿童、经验与课程:课程哲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5 邢志芳;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价值及实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向永;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谭辉旭;实践课程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刘留;论美国学校体育课程的生命关怀[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10 张华;经验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燕;课程价值取向之“应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曹石珠;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探索与案例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U,
本文编号:3859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85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