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户感知的无线网络流量识别与控制的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17-03-22 08:17

  本文关键词:基于用户感知的无线网络流量识别与控制的设计与实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的不断发展以及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4G技术的不断成熟,智能终端和移动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用户对数据业务的需求也不断增长,用户数量的激增无疑给现有网络带来巨大的挑战。日渐增加的数据业务对无线网络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仅有的无线网络资源瓶颈无疑会导致用户感知明显下降。本课题从用户感知的角度出发,结合市场前端,对用户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基于智能管道的概念,结合流量识别、流量控制、流量管理等技术,并对各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设计,讨论研究了一个稳定的,实用的,并能为不同的用户提供层次化服务的智能管理系统。课题在充分分析国内外运营商流量运营模式和调研用户感知的基础上,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介绍并对比传统的数据流量优化方式,提出基于用户感知的数据流量智能优化的重要性及必然趋势,并提出本课题所设计的智能流量管理系统。2、对一些应用比较广泛且有效的网络流量的识别技术,流量控制技术,网络流量识别与控制系统的网络部署方式等进行介绍,通过分析技术的优缺点,最终确定以DPI深度识别流技术并辅以DFI识别技术以及联动网络部署方式为本课题的主要技术选择。3、详细设计了该系统的整体框架,并对流量设别模块和流量控制模块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分析,对与用户进行交互的,系统的前台功能模块进行设计,包括策略下发模块和用户的查询模块进行了设计分析。4、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测试分析,测试结果符合系统的设计的要求。本课题转变固守网络优化的思维,以用户感知层面出发,结合前端市场,通过对流量的精细化管理,对不同套餐的用户提供不同层次的流量服务,实现差异化的流量管控。作为一种新型的流量管理系统,该智能管理系统可以提高无线网络性能,能够在不增加建设投资的基础上,使网络利用达到最大化,不仅改善了网络服务质量,提高了用户感知,同时也为运营商节约了成本,增加创收,该系统对移动无线网络流量管理也具有比较重要的借鉴意义,是下一代网络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用户感知 DPI 流量识别 流量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11-13
  • 1.3 论文研究意义13-14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14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14-16
  • 第二章 基于用户感知的数据流量经营分析16-23
  • 2.1 传统的数据流量优化分析16-21
  • 2.1.1 3G无线网络优化流程17-18
  • 2.1.2 网络优化分析方法18-20
  • 2.1.3 传统的数据流量优化分析的不足20-21
  • 2.2 基于用户感知的流量智能控制分析21-22
  • 2.3 基于用户感知的流量智能管理系统22
  • 2.4 本章小结22-23
  • 第三章 智能流量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分析23-39
  • 3.1 流量识别技术23-30
  • 3.1.1 端口识别技术24-25
  • 3.1.2 DPI技术25-27
  • 3.1.3 DFI技术27-28
  • 3.1.4 DPI技术与DFI技术比较28-29
  • 3.1.5 本课题对流量识别技术的选用29-30
  • 3.2 流量控制技术30-35
  • 3.2.1 流量整形30-32
  • 3.2.2 队列管理32-33
  • 3.2.3 网包调度33-35
  • 3.3 流量控制技术方式35-37
  • 3.3.1 直路串接控制技术35-36
  • 3.3.2 旁路串接控制技术36-37
  • 3.3.3 网络联动部署方式下的流量控制37
  • 3.4 本章小结37-39
  • 第四章 流量识别与控制系统的整体设计39-47
  • 4.1 网络部署方案39-41
  • 4.2 系统统架构设计41-46
  • 4.2.1 流量识别模块42-43
  • 4.2.2 流量控制模块43-44
  • 4.2.3 DB数据库模块44-45
  • 4.2.4 前台策略下发模块45
  • 4.2.5 用户流量查询模块45-46
  • 4.3 本章小结46-47
  • 第五章 流量识别与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47-61
  • 5.1 流量识别模块的部署和实现47-55
  • 5.1.1 DPI识别子模块的实现50-54
  • 5.1.2 DFI识别子模块的实现54-55
  • 5.2 流量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55-58
  • 5.3 网络流量控制系统前台设计58-60
  • 5.4 本章小结60-61
  • 第六章 系统性能测试分析61-64
  • 6.1 系统的性能分析61-62
  • 6.2 系统的功能分析62-63
  • 6.2.1 网络数据流量识别效果测试62
  • 6.2.2 网络数据流量控制测试62-63
  • 6.3 本章小结63-64
  • 第七章 总结64-66
  • 7.1 论文的主要成果64
  • 7.2 进一步的展望64-66
  • 致谢66-67
  • 参考文献67-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铮;李国元;左敏;;一个嵌入式网络流量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8年06期

2 辛峰;於建华;;互联网流量识别技术的研究及实现[J];广东通信技术;2008年03期

3 李晗;刘泷;;应用层流量识别方法的研究[J];广东通信技术;2008年04期

4 梁伟;李晗;;网络流量识别方法研究[J];通信技术;2008年11期

5 张玲;李君;孙雁飞;;快速应用层流量识别方法的研究与实现[J];电信快报;2009年10期

6 葛体富;;网络流量识别技术以及实现方案浅议[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22期

7 侯艳;;基于深度包和流的流量识别系统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3年22期

8 马保雷;宋颖慧;刘亚维;;基于概念漂移检测的自适应流量识别的研究[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3年06期

9 张众;杨建华;谢高岗;;高效可扩展的应用层流量识别架构[J];通信学报;2008年12期

10 吴震;刘兴彬;童晓民;;基于信息熵的流量识别方法[J];计算机工程;2009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马永立;寿国础;胡怡红;钱宗珏;区海平;;新型网络流量识别分析系统及其性能评估[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C];2008年

2 张娜娜;;P2P流量识别方法研究[A];江苏省电子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高长喜;辛阳;钮心忻;杨义先;;基于行为特征分析的P2P流量识别技术的研究[A];第一届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许刘兵;;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P2P流量识别模型的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贾波;邹园萍;;基于无监督学习的P2P流量识别[A];浙江省信号处理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波;周晓光;苏志远;;基于节点状态的P2P流量识别系统[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7 王波;周晓光;苏志远;;基于节点状态的P2P流量识别系统[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林冠洲;网络流量识别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2 田旭;互联网流量识别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3 彭建芬;P2P流量识别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张剑;宽带接入网流量识别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5 李冰;VoIP和P2P IPTV流量的识别与测量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郭振滨;互联网测量与建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明;家庭网络流量识别与QoS控制[D];山东大学;2015年

2 石林;基于DPI的流量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3 武光达;基于DPI的流量识别系统设计[D];贵州大学;2015年

4 罗平;网络层流量识别与关键内容提取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白宇;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加密流识别系统研究与实现[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6 谭静;基于机器学习的P2P流量识别算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7 龚雪梅;基于用户感知的无线网络流量识别与控制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练琪;基于聚类分析的应用层流量识别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9 朱欣;基于数据流挖掘技术的流量识别[D];苏州大学;2011年

10 张波;基于流特征的加密流量识别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用户感知的无线网络流量识别与控制的设计与实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11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ixikjs/2611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2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