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阱红外探测器的等离激元微腔及波导光耦合
本文关键词: 量子阱红外探测器 等离激元微腔 表面等离极化激元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 波导 波导模式 金属共振腔 出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由于可重复性高、加工工艺成熟、均匀性好、响应时间短等特征,量子阱红外探测器成为了红外探测领域的一个热门方向。然而量子阱的子带跃迁机制导致其不能吸收垂直入射光且量子效率低等问题,制约着量子阱红外探测器的发展。人们往往通过集成光耦合结构来增强光场,进而达到提高量子效率的目的。目前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建立在大光敏元(200?200?m2)单元探测器上。与此同时,红外成像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多色、大规模红外焦平面阵列,可以获得目标物体的凝视成像。故而,要实现目标的凝视成像,光敏元的尺寸必须减小到像元尺寸(目前红外探测器通用像元尺寸为20-30?m)。等离激元微腔结合了等离激元亚波长尺寸操控光子的能力与微腔捕获光子的本质,可以将光子超强压缩在亚波长尺寸区域内。本课题的工作围绕等离激元微腔与焦平面像元来展开,即将等离激元微腔集成到红外探测器像元上,等离激元微腔可以将垂直入射光强耦合进微腔内,被量子阱吸收,形成增强的光电流。主要的工作有:1.探讨了像元级表面等离激元微腔集成的量子阱红外探测器,实验的结果表明,通过等离激元微腔对光子的捕获与光场增强,黑体响应率提高到原来的4.5倍,峰值响应率可提高到原来的10倍。研究了共振波长及相应共振模式下的响应率增强随几何尺寸的依赖关系。通过改变光敏元尺寸,研究了像元尺寸对光谱的影响,即像元尺寸效应。2.将等离激元微碟集成到量子阱红外探测器像元,理论上对微碟的本征模式进行了分析。实验上观测到了微碟本征模式共振,并且响应率得到了3.1倍的提升。实验上获得了像元尺寸与共振模式(辐射模数)间的关系,证明了可以通过减小共振模数达到减小像元尺寸的目的,以适应当下红外相机像元尺寸减小的趋势。3.研究了金属-介质-空气波导(metal-dielectric-air,MDA)结构,并且将波导结构与量子阱红外探测器进行耦合。理论上对波导模式进行了分析,通过金碟的引入实现相应波导模式共振。实验上观测到了一阶横磁(transverse magnetic,TM)导模共振响应峰,其响应率提高到45°磨角器件的3.7倍。研究发现,该模式可以将光场能量局域在介质层中间,而不是金属-介质界面,实现模场与量子阱激活层的较好交叠,有利于光子利用率的提高。4.研究了金属-介质-金属(metal-dielectric-metal,MIM)耦合的量子阱红外探测器中光学模式与入射角度间的关系,实验上观测到了传输的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PP)与局域的表面等离激元(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LSP)模式。研究发现SPP模式随着入射角改变而劈裂,而LSP模式则不随入射角改变而改变。用几何光学及波导理论对光学模式的形成及对入射角的依赖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5.提出了小台面的金属共振腔,即金属包裹像元至下电极层。该共振腔可以提供较高品质因子(Q值)的光学腔模,对共振腔的光学模式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且对几何参数进行相关讨论。该共振腔与高光谱成像结合,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光谱成像探测技术。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ntum efficiency , the quantum well infrared detector has been developed into three - generation , multi - color and large - scale infrared focal plane arrays . In this paper , we find that the SPP mode is cleaved with the change of incidence angle , whereas LSP mode is not changed with the change of incidence angle . The formation of optical mode and the dependence of angle of incidence are analyzed in detail by geometry optics and waveguide theory . The resonant cavity can provide the optical cavity mode with high quality factor ( Q value ) , and the geometrical parameters are discussed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2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洪斌;红外探测器在武器系统中的应用[J];航空兵器;2001年03期
2 高;多色红外探测器[J];红外;2001年05期
3 高国龙;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研制出一种极其灵敏和精确的红外探测器[J];红外;2001年12期
4 高;用于监测烷烃的红外探测器[J];红外;2002年12期
5 顾聚兴;用红外探测器探测气体漏泄[J];红外;2002年11期
6 高;热红外探测器列阵及其制备方法[J];红外;2003年02期
7 高;热电红外探测器[J];红外;2003年10期
8 高;红外探测器列阵及其制作方法[J];红外;2005年10期
9 高;被动红外探测器[J];红外;2005年01期
10 高;可改善光谱范围的红外探测器列阵[J];红外;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翟厚明;陈永平;马斌;;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在航天领域中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郑晶;王祖林;赵毅寰;;被动式红外探测器多波段成像的仿真[A];2007年红外探测器及其在系统中的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颖文;杨长城;洪韬;程子清;;640×480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的测试[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孙家龙;步云英;张玲;俞光华;谢礼丽;聂家琪;;红外探测器用蓝宝石窗口片研制[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5 黄宗坦;李家鹏;赵玉琼;黄伟;陈军;陈晓屏;;半导体制冷器在红外探测器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A];第九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志强;李艳晓;孔繁峨;;红外探测器的仿真分析[A];第三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葛成良;叶一东;陈天江;郑为民;巫兆龙;;激光对调制盘结构红外探测器的干扰[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8 李兰;刘铮;邹德恕;沈光地;;新型室温工作微机械红外探测器[A];首届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刘安生;邵贝羚;安生;刘峥;王敬;;红外探测器中的异质界面和缺陷的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0年
10 程兴奎;周均铭;黄绮;王文新;;宽带量子阱红外探测器[A];第五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王小龙;新型量子点红外探测器灵敏度提高两倍[N];科技日报;2010年
2 四川 柳叶;浅谈红外探测器[N];电子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钱静华;汤定元:离开越久思乡越浓[N];常州日报;2010年
4 姚西蒙;加刊:歼-20战机有隐形障碍[N];国防时报;2011年
5 证券时报记者 冯尧;红外探测器量产将催生高德红外量变[N];证券时报;2013年
6 刘文东 李大光;末敏弹:信息化战场作战“精灵”[N];解放军报;2011年
7 刘鹏程 刘来平;“陆战之王”遭遇新克星[N];解放军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开升;硅基阻挡杂质带红外探测器研制及其光电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5年
2 梁健;基于人工光子微结构调控的HgCdTe中长波焦平面红外探测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5年
3 景友亮;量子阱红外探测器的等离激元微腔及波导光耦合[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6年
4 欧阳程;Mn-Co-Ni-O薄膜及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6年
5 董珊;量子阱红外探测器高偏压下特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徐峥谊;微机械热电堆红外探测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2年
7 刘红梅;量子点红外探测器特性表征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8 朱宪亮;红外探测器组件可靠性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4年
9 吕宇强;氧化钒薄膜材料及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微结构设计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刘希辉;基于子带跃迁量子结构红外探测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欣;新型硅基红外探测器的研制[D];北京工业大学;2000年
2 廖颖;红外光电灭火弹敏感模块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江敏;8.5um量子阱红外探测器的光学天线优化[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田迎;APD红外探测器结构与外延工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5 王仙;基于真空探针台的红外探测器自动测试系统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王梓又;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光谱、串音、MTF测试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王志琛;光导型及光伏型红外探测器多种技术参数检测系统[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8 陈晓勇;锆钛酸铅陶瓷红外探测器制备与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罗盘政;红外探测器MTF的分析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罗盘政;红外探测器MTF的分析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629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462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