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声表面波技术测量表面微裂纹的理论与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5 14:00

  本文关键词:激光声表面波技术测量表面微裂纹的理论与系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精密机械加工、薄膜材料生产、微系统和微电子制造等产业中,材料表面微裂纹的产生和生长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材料的特性和产品的最终性能。因此,实现材料表面微裂纹的无损检测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新兴的超声检测技术,激光声表面波技术在检测和分析样品的表层特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从研究声表面波的传播理论出发,通过有限元仿真模拟波在具有微裂纹样品表面的传播情况,设计并搭建了具有差分配置的干涉仪法检测声表面波系统,实现了单一介质和分层介质中微裂纹信息的测量。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一、结合弹性理论、波传播理论、时频域信号分析等,推导了在不同边界条件下,声表面波在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的单一介质中的传播方程,建立了对应的计算模型;推导了声表面波在薄膜材料和分层介质材料中的计算模型,研究了表层材料密度和杨氏模量对波传播色散特性的影响。二、建立脉冲激光激发声表面波的仿真模型,研究了不同脉冲宽度、透射系数和散射系数等激光参数对激发波的影响;建立了基于位移函数的声表面波包络和带宽的数学模型,更为真实地反映波在具有单一裂纹和复数裂纹的金属样品表面的传播情况;对仿真结果进行编程计算,绘制时频域曲线,为实验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与实验结果相互验证。三、设计并搭建了具有差分配置的干涉仪法检测声表面波系统。对经典迈克尔逊干涉仪系统进行了改进,使其能够精确地检测微弱的声表面波信号;分析了系统的检测原理,研究了系统光学结构搭建和光路校准的技术要点。搭建的新型检测系统提高了整个测量系统的信噪比和稳定性,进而提高了对表面微裂纹的测量分辨率。四、应用搭建的激光声表面波检测系统,测量了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样品表面的单一裂纹,根据声表面波峰峰值的变化,获取裂纹的位置、宽度等信息,提出应用于微裂纹形貌检测的双光束扫描法;测量了薄膜样品的表面裂纹并进行了分析;测量了分层材料上的微裂纹,同时对其杨氏模量进行了计算。将测量结果与商用仪器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测量的可靠性。
【关键词】:激光激发 声表面波 微裂纹 有限元 干涉仪 双光束扫描 形貌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249;O346.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4
  • 1.1 选题背景10-13
  • 1.2 表面微裂纹检测的意义13-14
  • 1.3 激光声表面波技术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14-22
  • 1.3.1 激光声表面波的激发机制与检测技术14-18
  • 1.3.2 激光声表面波技术检测裂纹的研究现状18-22
  • 1.4 课题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22-24
  • 第二章 声表面波的传播理论与算法研究24-44
  • 2.1 波动方程及弹性刚度常数24-28
  • 2.1.1 弹性介质中的波动方程24-26
  • 2.1.2 弹性常数的简化26-27
  • 2.1.3 立方晶系结构介质中的克里斯托弗尔方程27-28
  • 2.2 单一介质中声表面波传播情况28-36
  • 2.2.1 各向同性介质中的表面波28-32
  • 2.2.2 在各向异性介质中的波传播情况分析32-33
  • 2.2.3 在不同边界条件下的波传播情况分析33-36
  • 2.3 在分层介质中传播的声表面波36-41
  • 2.3.1 分层介质中的波方程37-39
  • 2.3.2 分层条件下的声表面波传播情况分析39-41
  • 2.4 仿真和实验中的声表面波信号处理算法41-42
  • 2.5 本章小结42-44
  • 第三章 声表面波的激发与传播的有限元仿真44-62
  • 3.1 激光与介质的相互作用44-49
  • 3.1.1 脉冲激光的模拟理论44-47
  • 3.1.2 激光参数对激发位移场的影响47-49
  • 3.2 激光激发声表面波的有限元模型49-53
  • 3.2.1 仿真模型建立49-51
  • 3.2.2 加载与求解51-53
  • 3.3 仿真结果的分析与讨论53-61
  • 3.3.1 无裂纹介质模型上波的传播分析53-54
  • 3.3.2 具有单一裂纹的模型表面上波的传播分析54-56
  • 3.3.3 具有分布式多裂纹的模型表面上波的传播分析56-59
  • 3.3.4 亚表面具有单一裂纹模型表面上波的传播分析59-60
  • 3.3.5 铜薄膜模型上波的传播分析60-61
  • 3.4 本章小结61-62
  • 第四章 基于干涉仪法的激光声表面波检测系统62-90
  • 4.1 经典迈克尔逊干涉仪及其原理62-66
  • 4.1.1 经典迈克尔逊干涉仪62-63
  • 4.1.2 等倾干涉与等厚干涉63-65
  • 4.1.3 干涉仪法检测声表面波原理65-66
  • 4.2 具有差分配置的干涉仪法检测声表面波系统设计与搭建66-77
  • 4.2.1 系统总体设计66-67
  • 4.2.2 实验仪器性能测试与选择67-71
  • 4.2.3 系统的光学结构71-77
  • 4.3 差分配置性能测试与噪声分析77-80
  • 4.3.1 差分配置性能测试77-79
  • 4.3.2 系统噪声分析79-80
  • 4.4 信号滤波80-83
  • 4.4.1 无失真传输与理想滤波器80-81
  • 4.4.2 数字低通滤波器81-83
  • 4.5 系统性能测试83-87
  • 4.5.1 激发光与检测光的定位83-84
  • 4.5.2 声表面波激发性能测试84-86
  • 4.5.3 系统可重复性测试86-87
  • 4.6 本章小结87-90
  • 第五章 微裂纹测试实验与结果分析90-114
  • 5.1 无裂纹介质中的声表面波检测90-93
  • 5.1.1 金属样品中的声表面波90-93
  • 5.1.2 非金属样品中的声表面波93
  • 5.2 单一介质中的微裂纹检测93-102
  • 5.2.1 人工微裂纹的制备93-95
  • 5.2.2 金属样品微裂纹检测95-99
  • 5.2.3 非金属样品微裂纹检测99-100
  • 5.2.4 与光学轮廓仪的对比测试100-102
  • 5.3 双光束扫描法检测微裂纹表面形貌102-104
  • 5.4 薄膜与分层介质中的微裂纹检测104-113
  • 5.4.1 薄膜材料中的微裂纹检测104-108
  • 5.4.2 分层介质中的微裂纹检测108-113
  • 5.5 本章小结113-114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114-118
  • 6.1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114-115
  • 6.2 论文的创新点115-116
  • 6.3 工作展望116-118
  • 参考文献118-128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128-130
  • 致谢130-1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方迁;王艳清;王文;;基于声表面波反射延迟线无线传感器的理论分析与设计(英文)[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2 冯所椿,宗健,李丽岩;隙式实时声表面波卷积器的研制[J];声学学报;1980年04期

3 王亚非,袁敬闳;激光扫描探测声表面波特性[J];压电与声光;1993年04期

4 严刚;徐晓东;陆建;沈中华;倪晓武;;激光激发源对声表面波的影响[J];激光技术;2006年03期

5 沈中华;石一飞;严刚;袁玲;陆建;倪晓武;;激光声表面波的若干应用研究进展[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7年S1期

6 郑敏;文玉梅;李平;孙雪梅;肖庭富;;声表面波介质表面受力条件下的波速变化研究[J];声学学报(中文版);2008年05期

7 徐方迁;金步平;;一种计算声表面波在周期栅阵中传播特性的方法[J];声学技术;2008年04期

8 童筱钧,章德,秦厚荣;石英上准纵漏表面声波在液体传感方面潜在应用的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9 程利平,张广明,张淑仪,郁炯,水修基;声表面波驱动的转动马达研究[J];声学学报;2003年02期

10 张国伟,韩韬,吉小军,施文康;钽酸镓镧与石英声表面波传播特性对比研究[J];声学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嘉林;李永刚;李业隆;;声表面波角速率传感器的理论与数值分析[A];第十九届测控、计量、仪器仪表学术年会(MCMI'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谢馥励;张碧星;宫俊杰;;声表面波聚焦理论与方法研究[A];泛在信息社会中的声学——中国声学学会2010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谢馥励;张碧星;宫俊杰;;宽频带多模式声表面波聚焦理论与方法研究[A];2011'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4 周世圆;张运涛;徐春广;伍懿;;无源无线声表面波嵌入式测量理论与技术[A];2011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陈明;;声表面波谐振式力学量传感器的发展与现状[A];2000全国力学量传感器及测试、计量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6 沈中华;石一飞;严刚;袁玲;陆建;倪晓武;;激光声表面波的若干应用研究进展[A];2007年先进激光技术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潘峰;曾飞;李冬梅;刘明;刘积学;;声表面波关键材料与应用研究[A];中国真空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孙斌;张涛;;多层膜结构声表面波传播理论研究进展[A];第三届上海——西安声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9 程卫东;鄂明成;董永贵;;声表面波力敏传感器基片材料最佳切向的研究[A];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进展大会论文集(Ⅲ)[C];2008年

10 王俊新;陆艳艳;何世堂;邱细敏;;声表面波气相色谱仪性能评价[A];2013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连国 罗俊昌;科技报国迎挑战[N];中国电子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琨;激光声表面波技术测量表面微裂纹的理论与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2 李秀明;铌镁酸铅和铌锌酸铅基铁电单晶中声表面波传播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3 白茂森;激光声表面波法测量薄膜杨氏模量的理论与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杨莺;新结构声表面波质量传感器及声表面波集成声路隔离吸声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刘骏跃;声表面波惯性器件传感检测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6 李淑红;基于声表面波技术的新型气体传感器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严刚;激光声表面波用于金属表面缺陷无损检测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8 李庆亮;声表面波射频辨识标签与系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周金;基于声表面波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章安良;Y型和S型组合双声路SAW质量传感器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瑾珠;声表面波电子鼻探测器的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黄亮;高灵敏度磁电声表面波磁场传感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曾庆辉;基于无源无线声表面波技术的机床主轴热监测系统研究与实现[D];浙江大学;2015年

4 孙凤佩;声表面波气体探测器系统集成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陈雪薇;基于声表面波的GIS开关触头温度监测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6 曹放;基于声表面波技术的无线无源温度传感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陈鹏;兰姆波型声表面波无源无线温度传感器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刘洋;基于声表面波传感器阵列的气体检测模式识别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汪骏雄;基于声表面波的微流体雾化机理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10 高君华;基于声表面波气体检测器件特性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激光声表面波技术测量表面微裂纹的理论与系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85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3085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8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