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支链氨基酸代谢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发布时间:2022-12-18 13:43
  在过去的20年间,由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广泛应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明显减低,其在院死亡率已经降低到5-6%。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在作为指南推荐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方法,挽救了存活心肌,限制了梗死面积,极大降低了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然而,经过血运重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生存率改善的同时,却因为心肌损伤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原因,增加了心梗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接受血运重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率高达28%。虽然心衰的治疗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研究已证实心力衰竭仍是心肌梗死患者发生近期和远期死亡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急需阐明心梗后心衰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发现新的治疗心衰的方法,改善心梗后心衰患者的预后。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心脏的ATP90%由线粒体利用脂肪酸作为底物氧化磷酸化产生,当线粒体功能受限时候,则在细胞液通过无氧糖酵解产生。心脏代谢可分为3个部分,细胞膜吸收和胞质激活,线粒体氧化和进入三羧酸循环(TCA),最终通过电子链和ATP合成酶进行电子转移和氧化还原合成ATP。为了维持ATP的产生,心脏可以代谢一系列底物,包括脂肪酸、糖、酮体...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知识
        1.1.1 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组学简介
        1.1.2 心肌代谢
        1.1.3 代谢组学及分析技术
        1.1.4 代谢组学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1.1.5 结论
    1.2 论文设计
        1.2.1 论文目的和意义
        1.2.2 实验设计
第2章 血支链氨基酸与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后发生在院不良事件的关系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血液样本和检测
        2.1.3 氨基酸代谢物检测
        2.1.4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2.2 两组间26 种氨基酸水平的变化
        2.2.3 血浆氨基酸水平和在院期间临床结局之间的关系
        2.2.4 传统标志物和因子2与发生在院不良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
        2.2.5 将因子 2 和 NT-pro BNP 加入 GRACE 风险预测评分以改进预测能力
        2.2.6 心肌梗死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支链氨基酸水平比较
    2.3 讨论
    2.4 结论
第3章 血浆氨基酸代谢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3.1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血液样本和检测
        3.1.3 氨基酸代谢物检测
        3.1.4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患者基线水平比较
        3.2.2 血浆代谢物生存分析
    3.3 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支链氨基酸对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影响
    4.1 研究设计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3 实验仪器
        4.2.4 实验方法
        4.2.5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
        4.3.1 人脐静脉细胞内皮细胞增殖的改变
        4.3.2 人脐静脉细胞内皮细胞凋亡的改变
    4.4 讨论
    4.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本文编号:37221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37221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5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