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基于气本体论的经方五味合化组方原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23 05:52
  目的:基于中国古代哲学“气本体论”,从“五味”生与成的机理切入,探讨“五味合化”方剂配伍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组方中的价值与意义。方法:1.明确气本体论的形成特点与内涵;2.从发生学的角度阐明“一气化生五味”的机理,及五味之偏性与整体平衡中和的关系;3.探明“五味合化”以成药(药性),与药性的“五味合化”以成方(方效)的基本原理;4.揭示“五味合化”的作用机理在于调整人体的病理性气化之偏,并探讨脏腑虚实补泻等“五味合化”应用规律;5.通过“五味合化”在经方组方配伍中的应用,验证并揭示药物配伍-成方-生效的机理。结果:1.“气”是古代对于世界本体的基本认知,不仅作为事物的构成本体,亦被当做生命现象的变化本因,是一种即本体即作用的表达。万物皆是由“气”而构成,并且其生成变化亦皆是因“气”的运行而发生。2.一气运行“升浮降沉”的不同状态以“五行”归类即化生“五味”,“五味”气化则各有所偏。根据《河图》的生成之理,“五味”都是在“中和”一气之内方能进行生化,有“生”有“成”,并且“生”“成”之气相反。3.研究发现《内经》与《辅行诀》存在两种不同的“五味”归属体系,若本于一气化生“五味”的“生”与“成... 

【文章页数】:11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五味”组方理论概述
    1.1 传统“五味”组方理论与“五味”的关系
        1.1.1 五脏五味补泻理论
        1.1.2 六气胜复组方规律
        1.1.3 君臣佐使组方理论
        1.1.4 药物归经理论
    1.2 “五味”组方理论的研究现状
        1.2.1 “五味”源流考释研究
        1.2.2 “五味”与药性的关系
        1.2.3 五味配伍规律研究
        1.2.4 “五味”理论临床研究
        1.2.5 “五味”药理学机制研究
        1.2.6 “五味”化学物质基础研究
        1.2.7 五味分子作用机制研究
        1.2.8 基于现代新技术的研究
    1.3 “五味”及其组方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 “五味”组方原理的哲学基础
    2.1 中国传统的气本体论
        2.1.1 气本体论的形成——“主观内求”以应内外的探知方法
        2.1.2 异于“心”“物”之划分的本体论认知
        2.1.3 “体用一源”“聚散成物”的变动模式
    2.2 气本体论下的生成模式论述
        2.2.1 古代哲学生成论认识对中医学的影响
        2.2.2 几种生成论模式的内涵与关系的探讨
        2.2.3 《黄帝内经》气运交变规律蕴含“五味”化生之理
        2.2.4 “五味”之功用本于气化
3 基于气本体论的“五味”生成机理
    3.1 关于“五味”生成的探讨
        3.1.1 “五味”生成——“生”“成”之气相反相承
        3.1.2 “五味”不同的气化内涵
        3.1.3 “生”“成”之气相反的进一步解读
        3.1.4 “土”味的生成——“甘”与“淡”
        3.1.5 “五味”偏性与整体“中和”关系的阐释
    3.2 《黄帝内经》与《辅行诀》不同“五味”归属体系辨析
4 “五味合化”组方原理研究
    4.1 五味合化以成药
    4.2 五味合化以成方
        4.2.1 “五味合化”组方之理肇始于《内经》
        4.2.2 “五味合化”的十种方法及作用机理
            4.2.2.1 “辛甘化阳”与“酸甘化阴”
            4.2.2.2 辛开苦降
            4.2.2.3 其它几种合化的情况
        4.2.3 “五味合化”作用机理在于调节人体气化之偏
        4.2.4 “四味”常合“甘”用的机理
5 “五味合化”组方理论难点问题探讨
    5.1 五脏五味苦欲补泻理论
        5.1.1 《内经》五脏五味苦欲补泻基本规律——顺其性为补,逆其性为泻
        5.1.2 《内经》五脏五味苦欲补泻研究——以时为纲,时立气布
            5.1.2.1 肝脏的苦欲补泻——甘、辛、酸
            5.1.2.2 心脏的苦欲补泻——酸、咸、甘
            5.1.2.3 脾脏的苦欲补泻——苦、甘
            5.1.2.4 肺脏的苦欲补泻——苦、酸、辛
            5.1.2.5 肾脏的苦欲补泻——辛、苦、咸
        5.1.3 《辅行决》五脏五味补泻理论研究
            5.1.3.1 《辅行决》五脏五味苦欲补泻基本规律——本味为补,克味为泻
            5.1.3.2 对《辅行决》五脏五味补泻论述的探讨与质疑
            5.1.3.3 《辅行决》五脏病证的内容乃参考《内经》
    5.2 “六气胜复”中的“五味”用药规律
    5.3 “君臣佐使”原则与“五味”组方的关系
        5.3.1 “君臣佐使”为五味组方而制
        5.3.2 “君臣佐使”与方之奇偶大小的关系
    5.4 “司岁备物”的内涵及对于“五味”运用的意义
6 基于气本体论的《伤寒论》五味组方规律研究
    6.1 伤寒六经乃是气化理论的具体实践
    6.2 六经气化状态分解——天时、药味、人证之互通
        6.2.1 三阳病气化状态解读
        6.2.2 三阴病气化状态解读
        6.2.3 三阴病欲解时分布规律的内涵
        6.2.4 三阴与三阳表里相应的气化关系探讨
        6.2.5 经方之用在于调节人体的气化状态
    6.3 六经主方配伍阐释
        6.3.1 太阳病主方“五味合化”配伍规律
        6.3.2 阳明病主方“五味合化”配伍规律
        6.3.3 少阳病主方“五味合化”配伍规律
        6.3.4 太阴病主方“五味合化”配伍规律
        6.3.5 少阴病主方“五味合化”配伍规律
        6.3.6 厥阴病主方“五味合化”配伍规律
            6.3.6.1 厥阴病轻证
            6.3.6.2 厥阴病重证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查新报告
论文著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苦味受体的现代药理学研究挖掘“苦入心”的科学内涵[J]. 王雅倩,敬洋.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06)
[2]“五味合化”理论的现代研究思路探析[J]. 周鸿云,赵琼,和媛媛,金云姣,赵中和,张肖瑾.  中医杂志. 2018(21)
[3]论五味理论的起源与形成[J]. 郭永胜,张思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08)
[4]“开合枢”的哲学内涵及“枢病”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J]. 孙志其,韩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05)
[5]基于气本体论的邪气致病机理阐述[J]. 孙志其,韩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01)
[6]基于气本体论的五味性用阐述[J]. 孙志其,鲁明源.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12)
[7]“五味”理论源流考[J]. 史伟,孙东雪.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5)
[8]基于气本体论的三阴三阳体系构建与应用[J]. 孙志其,韩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05)
[9]辛味中药活性成分对胃黏膜保护作用机制探讨[J]. 丁晓洁,董正平,王醊恩.  光明中医. 2016(17)
[10]从五味合化角度探析张仲景组方原则[J]. 余森豪,张毅,李娟,李金田,黄晓芬.  中医杂志. 2016(06)

硕士论文
[1]基于气一元论的“六淫”实质探讨[D]. 孙志其.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
[2]《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对《黄帝内经》相关理论的继承及组方原则[D]. 李汪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7248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37248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f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