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式青铜鼎研究
本文关键词:越式青铜鼎研究 出处:《吉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1979年俞伟超先生首先提出了“越式鼎”这一概念。之后,学者们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然而,所谓“越式鼎”形制复杂多变,且分布区域很广。众多学者对于如何界定“越式鼎”莫衷一是。由此导致对“越式鼎”的认识各有不同。近几年,随着考古发掘材料的不断丰富,有必要在重新界定“越式鼎”概念的基础上,对越式青铜鼎的分类、分型、分期、分区、发展与源流等基本问题进行进一步梳理。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了“越式鼎”这一名称的来源。以及不同学者对该类器物特征与内涵的界定,并对“越式青铜鼎”的内涵作明确归纳和限定。第二章:越式青铜鼎的形制分析依据子口、折沿、盘口等特点将越式青铜鼎分为三大类,十一型,十五个亚型。并对数量较多,且有形制渐变特点的型或亚型进行排序研究。第三章:越式青铜鼎的分期研究依据越式青铜鼎的型式组合及出土单位的年代判断,对该类铜鼎的发展阶段进行初步划分。将越式青铜鼎分为两期七段。第四章:越式青铜鼎的分区研究依据越式青铜鼎分布所呈现出的区域特点,将该类青铜鼎分为三区。第五章:越式青铜鼎的发展与源流分析各类型越式青铜鼎的发展趋势及其起源与流变等相关问题。第六章:结语对本文进行总结和概括。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K876.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梅;;物质和精神的共同载体——青铜鼎[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7期
2 刘月;;一件青铜鼎的保护[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S1期
3 施成哲;陈猛;;温州瓯海杨府山出土三件西周青铜鼎[J];东方博物;2010年03期
4 宋康年;;从望江出土的青铜鼎看古代鼎的演变与作用[J];收藏界;2011年11期
5 井娟;练洁;;青铜鼎[J];走向世界;2012年16期
6 王金环;;鼎迁于商——商代青铜鼎的发展演变概述[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3年10期
7 于嘉芳;;南定发现西周青铜鼎——兼谈西周时期齐国世系和纪年[J];管子学刊;1990年02期
8 刘雄;;历代青铜鼎的鉴识与收藏[J];东方收藏;2014年08期
9 李松;;青铜鼎的变异[J];出版史料;2003年03期
10 马起来;;穿越历史透视国之重礼——安徽出土“藏礼于器”的系列青铜鼎赏析[J];东方收藏;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贾文超;;青铜鼎的修复[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景勇;张月峰;;一件蟠螭纹青铜鼎的再修复[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赵秀玉;;一件商代青铜鼎的保护与修复[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三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钧德;;大禹九鼎研究[A];徐霞客与越文化暨中国绍兴旅游文化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安涛 郭青;流落异国百年的战国青铜鼎在秦俑馆安家[N];陕西日报;2006年
2 宁引利;岐山惊现西周青铜鼎[N];宝鸡日报;2010年
3 北京 陈淑英;早期大型青铜鼎的演变[N];中国文物报;2013年
4 记者 范武平;我市出土古代大型祭器——青铜鼎[N];武威日报;2006年
5 贾文超;祭祀礼器青铜鼎[N];中国商报;2004年
6 记者 刘琼;战国“咸阳宫”青铜鼎重回故土[N];人民日报;2006年
7 记者 刘苏;晓山汉墓群再现青铜鼎[N];徐州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王健 张丽萍;一尊残损青铜鼎引出几多难解谜[N];宝鸡日报;2010年
9 正定 岳改荣;河北正定新城铺出土商周青铜鼎[N];中国文物报;2013年
10 杨爱民;春秋填漆青铜鼎的保护修复[N];中国文物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曾曦;法象明器 占施知来——先秦鼎文化考论[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温彬;晋国墓葬度与数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2 周冰;越式青铜鼎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3 任勇威;商周青铜鼎形态元素模型在当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124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312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