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诗词汉译英翻译报告

发布时间:2018-01-21 17:00

  本文关键词: 红楼梦》 林黛玉诗词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 翻译报告 出处:《西南科技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古典小说《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一部“文备众体”之作。小说包含多种文学体裁,如诗歌体、叙述体和对话体等,而这一特点同样反应在其中的诗词上。这些诗词是小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多是曹雪芹托书中人物的名义所写,并以林黛玉之名创作的诗词居多。林黛玉的诗词不仅成功地刻画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而且贯穿于小说的始终,与小说情节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很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因此其诗词的翻译和分析不仅有助于诗词翻译能力的提高,还有助于中国传统和古典文化的传播。十八世纪末西方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论翻译的原则》中系统地提出了他的翻译原则:首先,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文的思想;其次,译文的风格和表达形式应该和原文一致;最后,译文应具备与原作一样的流畅性。该原则成为后来许多翻译家的研究内容,并被译学论者广泛引用。在本翻译报告中,笔者通过对林黛玉诗词的翻译,详细地描述了如何使译文达到泰特勒三翻译原则在意思,形式和流畅三个方面的要求。最后,通过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笔者总结出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目标文本更易于分析和把握,翻译质量和效率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Abstract]:The classical novel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s a novel of "writing and writing in many ways". The novel contains a variety of literary genres, such as poetic style, narrative style and dialogue style. This feature is also reflected in the poetry, which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novel, most of which are written in the name of the characters in Cao Xueqin's book. Lin Daiyu's poems not only successfully depict her sentimental character, but also run through the novel all the time, and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ot of the novel. Therefore, the translation and analysis of its poems is not only helpful to the improvement of its translation ability. In late 18th century, Alexander Fraser Tetler, a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ist, put forward his translation principles systematically in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first of all. The translation should completely reproduce the original thought; Secondly, the style and expression of the translation should be consistent with the original text; Finally,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the same fluency as the original one. This principle has become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many translators 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by translatologists. In this translation report, the author adopts the translation of Lin Daiyu's poems. This paper describes in detail how to make the translatio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ytler's thre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in meaning, form and fluency. Finally,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re solved.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ranslation theory, the target text is easier to analyze and grasp, and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ranslation will be further improved.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315.9;I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萍;孤独中的得与失——林黛玉形象小议[J];红楼梦学刊;2001年01期

2 蒋清凤;林黛玉悲剧的艺术魅力——兼评林黛玉的女性意识[J];云梦学刊;2005年02期

3 郑泽红;;悲剧诗人林黛玉[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6期

4 龙双;王欣;;林黛玉的人格初步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7期

5 王怀义;;林黛玉阅读现象研究[J];红楼梦学刊;2010年03期

6 刘满;;不一样的林黛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7 李秋;;林黛玉[J];音乐生活;2012年01期

8 袁丽萍;;漫话李煜与林黛玉的真[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6期

9 王海平;;试谈林黛玉的性格、处境和命运[J];唐都学刊;1991年04期

10 陈琼光;;水做的女儿——林黛玉形象浅析[J];广西师院学报;199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永康;;美,寓于运动之中——林黛玉性格世界透视[A];红楼梦人物论——一九八五年全国红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2 肖君和;;试论黛玉悲剧的成因——兼论林黛玉悲剧构成的心理内涵[A];红楼梦人物论——一九八五年全国红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3 李兢兢;;论林黛玉形象的文化意蕴[A];水浒争鸣[第七辑]——2002中国水浒学会联会暨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曲沐;;林黛玉教写作的启示[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任元红;;谈《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6 薛静;;林黛玉形象性格特点及其在《红楼梦》文本中的作用[A];红楼纵横谈——2012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第二十二分会场暨贵州省《红楼梦》研究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张建光;;林黛玉进贾府中“忙”字的妙用[A];中国名校卷(内蒙古卷)[C];2013年

8 周明明;;从人物交代到情节构思——谈《林黛玉进贾府》的艺术设计[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C];2013年

9 何文刚;;《红楼梦》中的桃源梦——林黛玉诗之探索[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10 李鸿渊;;论林黛玉的丫鬟紫鹃与雪雁[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丘县醒民高中 王玲;浅谈林黛玉艺术形象的美[N];学知报;2011年

2 孙建清;学学林黛玉的拒绝艺术[N];检察日报;2012年

3 张爱霞;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必然性[N];山西党校报;2009年

4 本周人物 陈爱莲 访问者 本报记者 丁春凌;再演林黛玉那年我已年过50[N];辽宁日报;2002年

5 王仲生;给生命以坚忍[N];西安日报;2003年

6 彭颜红;陈爱莲 不曾离开书的舞家[N];中国邮政报;2007年

7 王蒙;一个人很难做到很纯粹的境界[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8 本报特约记者 吴远团;“林黛玉”要及早防驼背[N];健康时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姜小玲;专家:翻译不能急功近利粗制滥造[N];解放日报;2008年

10 谭旭东;学会敬畏经典[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坤;中国舞蹈作品中林黛玉形象的身体语言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6年

2 言瑶;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音乐形象塑造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3 杨玉娥;《红楼梦》英译问题[D];山西大学;2016年

4 刘冬山;林黛玉诗词汉译英翻译报告[D];西南科技大学;2017年

5 王伟;林黛玉形象阐释史研究[D];集美大学;2014年

6 吴林;林黛玉与植物意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7 宋国盛;从《红楼梦》人物(林黛玉)的角度探寻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的新途径[D];西安美术学院;2015年

8 于红灵;从权力视角解读林黛玉和简爱的不同命运[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徐秋菊;女性的悲歌—林黛玉和克拉丽莎的文化差异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10 杨真真;林黛玉与桃花[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本文编号:14520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4520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1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