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模糊在网络语言中的语言特点和交际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3 00:59
   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互联网作为21世纪主要的科技力量走进人们的生活。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21世纪的人们通过互联网与外界交流从而了解和融入世界这个集体。现代人们通过互联网结交世界各地的朋友,购物等。随着对网络使用人数的不断增多,人们在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出现了变化形成了独有的网络语言。由于网络所营造的是一个虚拟空间,网络语言呈现出多样的且独特的语言特点。众所周知,模糊性是任何一种语言的本质属性。而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变体也具备这样的特性。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中,人们往往使用不同程度的模糊语言来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由于网络语言存在的虚拟环境和其使用的特殊性,又使得它在语用模糊策略上具备一些不同与自然语言的特殊之处。由于近年来对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语义模糊研究层面,很少对语用模糊做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将语用模糊与网络语言相结合,力图系统分析在网络交际中语用模糊的语言特点和交际功能以及在网络交际中引起语用模糊这种语言现象的原因。本文一共收录来自QQ,邮件,微博,豆瓣,淘宝等聊天记录的100段包含有语用模糊的对话作为研究语料,对其进行观察和整理,并结合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以及语言顺应论对语用模糊现象进行文本分析。作者分别从词汇,句子和非语言符号这三个方面在网络交际中所引起的语用模糊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找出网络交际中语用模糊的语言特点,其次通过对含有语用模糊的对话进行分析,对语用模糊在不同语境中的语用功能进行研究。本研究发现,在词汇层面,语用模糊主要体现为网民较多使用模糊限制语、隐喻、对象声词的重复使用以及拼写错误的字词来作为语用模糊策略达到交际目的;在句子层面,语用模糊现象则体现为较多使用不确定指示的表达方式、模糊疑问句以及否定陈述句;由于网络语言的特殊性,语用模糊还体现在一些非语言符号的使用上,例如较多的语义留白即语空现象以及在网络语言中出现的其他符号形式和表情符号等。语用模糊使网络交际更加具有灵活性,礼貌性,讽刺性,幽默性,委婉性的语用功能,在网络交际中使用适当的使用语用模糊策略更有利于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果。最后,作者结合语言顺应论以及经济原则分析网络交际中引起语用模糊的原因,语用对交际环境的顺应,话语交际的经济原则以及不同的网民群体和不同的交际心理动机是隐藏在语用模糊现象背后的原因。因此,本研究为网络跨文化交际以及人们理解并恰当的使用语用模糊策略提供帮助,辅助网络交际的顺畅进行。
【学位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H136
【文章目录】: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I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objectives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4 Layout of the study
Chapter II Literature Review
    2.1 Research on netspeak
        2.1.1 Definition of netspeak
        2.1.2 Previous study of netspeak
    2.2 Research on pragmatics vagueness
        2.2.1 Definition of pragmatic vagueness
        2.2.2 Relationship between vagueness and fuzziness
        2.2.3 Previous study on pragmatic vagueness
    2.3 Related theories
        2.3.1 Speech act theory
        2.3.2 Relevance theory
        2.3.3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
    2.5 Summary
Chapter III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ology
    3.1 Research questions
    3.2 Data collection
    3.3 Data description
    3.4 Data analysis
Chapter IV Pragmatic Vagueness in Netspeak
    4.1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pragmatic vagueness in netspeak
        4.1.1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pragmatic vagueness at the lexical level
        4.1.2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pragmatic vagueness at the sentential level
        4.1.3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pragmatic vagueness in non-verbal symbols
    4.2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pragmatic vagueness in netspeak
        4.2.1 Flexibility
        4.2.2 Politeness
        4.2.3 Irony
        4.2.4 Humor
        4.2.5 Euphemism
        4.2.6 Maintaining good relationship
        4.2.7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pragmatic vagueness
    4.3 The reasons accounting for pragmatic vagueness in netspeak
        4.3.1 Pragmatic vagueness in netspeak as adaptation to the three worlds
        4.3.2 The principle of economy
        4.3.3 The populace of netizen
        4.3.4 Psychological aspect
    4.4 Summary
Chapter V Conclusion
    5.1 Findings
    5.2 Limitation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5.3 Sugges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References
Appendix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建民,严爽;《红楼梦》对话之语用模糊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3期

2 吴淑芳;言外之的 弦外之音——浅析《雷雨》对话之语用模糊[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3 林波,王文斌;从认知交际看语用模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8期

4 向海英;语用模糊与面子保全的互动关系及其启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操凤玲;模糊语言的语用模糊与范畴的模糊性[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4期

6 谢福霞;谈语用模糊[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吴秀兰;;语用模糊的功能[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6年01期

8 楚行军;;语用模糊的界定[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09期

9 谢红桂;;论社会通称的缺位与语用模糊[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王闽汕;;探析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J];宜宾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青;理解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一个综合模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中雨;从关联理论视角看日常交际中的语用模糊[D];黑龙江大学;2008年

2 李爽;从顺应角度分析旅行广告中的语用模糊[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胡胤;《红楼梦》对话的语用模糊现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刘小杏;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5 郭亚银;论文学作品中的语用模糊及其翻译[D];兰州大学;2011年

6 苏则坤;言语交际中语用模糊策略的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邹莹;语用模糊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8 沈静楠;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策略分析[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9 袁丽娜;言语交际中语用模糊的顺应理论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10 钟文硕;语用模糊及其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814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8814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4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