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9 10:42
新时期初,为了打破“文学工具论”这一僵化的文学本质观念,一些学者结合中国社会现实,吸收苏联文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有益成分,提出了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审美意识形态论自产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在被多数学者接受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赞同此理论的学者们认为审美意识形态论强调文学的审美性,对前一时期僵化的文学观念进行了纠正,具有很大的时代意义,并且肯定它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所做出的贡献。质疑的声音则主要集中在文学是意识形式还是意识形态、文学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对文学审美性的强调导致审美主义倾向等问题上。论争意味着学术氛围的正常和学术研究的进展,经过学者们的不断讨论,不仅审美意识形态论得到了完善,文学本质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本文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发展进行研究,意在描述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观念变化和文学理论发展的轨迹,以期在文学本质的探寻上引发更深入、更开阔的思考。本文在第一章梳理了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产生的国内因素和国外因素,即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时代针对性和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历史继承性。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是在新时期改革文学观念的迫切需要下应运而生的,这一文学观念除了坚...
【文章来源】: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产生
第一节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内在调适
一、对“文学工具论”的反拨
二、建构新时期的文学理论
三、对审美反映论的继承
第二节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外来吸纳
一、对苏联文论的借鉴
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借鉴
三、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第二章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历时性考察
第一节 审美意识形态论萌芽期(1982年—1988年)
一、文学是创作主体审美意识觉醒的产物
二、文学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融合
第二节 审美意识形态论探索期(1989年—2002年)
一、文学的意识形态与审美意识形态双重本质
二、文学是对社会现实的审美认识
第三节 审美意识形态论成熟期(2003年—2008年)
一、文学的本源性质与衍生性质
二、实践是审美与意识形态融合的中介
三、文学本质是“结构链”和“系统质”
四、文学的本质是“审美实践”
五、文学的“本体性质”与“功能性质”划分
第三章 审美意识形态论共时性分析
第一节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反思
一、文学审美属性的抽象化
二、文学本质的创新解读
三、文学本质的多元立体探寻
第二节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现实困境
一、理论自身的矛盾
二、解构主义的挑战
三、与大众文化时代的不适应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苏联“审美学派”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论的转型[J]. 曹谦. 社会科学战线. 2020(02)
[2]论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语境转换与范式创新[J]. 王杰,石然.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3]从文学主体论到主体间性与审美意识形态论——遥望五四传统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论[J]. 王确. 文艺理论研究. 2019(03)
[4]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的多元建构与中国现代文论的建设[J]. 谢慧英. 文学评论. 2018(06)
[5]论童庆炳的“审美溶解说”[J]. 江飞. 文化与诗学. 2016(02)
[6]“文学审美特征论”:童庆炳文艺美学思想述评[J]. 祁志祥.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7]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构建功能[J]. 杜娟. 学术交流. 2017(05)
[8]从审美意识形态论到文化政治诗学——中国当代文艺意识形态批评话语范式的转型[J]. 李艳丰. 南京社会科学. 2016(11)
[9]“审美意识形态”的学术史研究[J]. 凌继尧.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6(05)
[10]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发生、流变与拓展[J]. 李映冰. 青海社会科学. 2016(02)
博士论文
[1]“八十年代”文学审美论研究[D]. 赵学存.苏州大学 2017
[2]审美意识形态的模式研究[D]. 李映冰.苏州大学 2013
[3]新时期中国文学意识形态问题研究史论[D]. 李志宏.吉林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 乔云凤.山东师范大学 2019
[2]童庆炳文学审美本质论研究[D]. 黄筠然.西华师范大学 2018
[3]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问题研究[D]. 贾馥瑞.西北民族大学 2017
[4]新时期文艺理论“审美化”转型及发展反思[D]. 赵萌.济南大学 2014
[5]童庆炳文论思想研究[D]. 吴婕.苏州大学 2012
[6]审美、意识形态与文学之关系[D]. 辛艳丽.黑龙江大学 2012
[7]新时期以来文艺意识形态问题的论争及启示[D]. 邱纯伟.济南大学 2011
[8]新时期文学审美本质论的提出与发展研究[D]. 秦咏梅.湖南师范大学 2011
[9]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本质观及其评析[D]. 焦娟芳.河北师范大学 2010
[10]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本质论的发展历史及未来走向[D]. 张晓妮.西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55965
【文章来源】: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产生
第一节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内在调适
一、对“文学工具论”的反拨
二、建构新时期的文学理论
三、对审美反映论的继承
第二节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外来吸纳
一、对苏联文论的借鉴
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借鉴
三、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第二章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历时性考察
第一节 审美意识形态论萌芽期(1982年—1988年)
一、文学是创作主体审美意识觉醒的产物
二、文学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融合
第二节 审美意识形态论探索期(1989年—2002年)
一、文学的意识形态与审美意识形态双重本质
二、文学是对社会现实的审美认识
第三节 审美意识形态论成熟期(2003年—2008年)
一、文学的本源性质与衍生性质
二、实践是审美与意识形态融合的中介
三、文学本质是“结构链”和“系统质”
四、文学的本质是“审美实践”
五、文学的“本体性质”与“功能性质”划分
第三章 审美意识形态论共时性分析
第一节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反思
一、文学审美属性的抽象化
二、文学本质的创新解读
三、文学本质的多元立体探寻
第二节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现实困境
一、理论自身的矛盾
二、解构主义的挑战
三、与大众文化时代的不适应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苏联“审美学派”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论的转型[J]. 曹谦. 社会科学战线. 2020(02)
[2]论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语境转换与范式创新[J]. 王杰,石然.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3]从文学主体论到主体间性与审美意识形态论——遥望五四传统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论[J]. 王确. 文艺理论研究. 2019(03)
[4]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的多元建构与中国现代文论的建设[J]. 谢慧英. 文学评论. 2018(06)
[5]论童庆炳的“审美溶解说”[J]. 江飞. 文化与诗学. 2016(02)
[6]“文学审美特征论”:童庆炳文艺美学思想述评[J]. 祁志祥.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7]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构建功能[J]. 杜娟. 学术交流. 2017(05)
[8]从审美意识形态论到文化政治诗学——中国当代文艺意识形态批评话语范式的转型[J]. 李艳丰. 南京社会科学. 2016(11)
[9]“审美意识形态”的学术史研究[J]. 凌继尧.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6(05)
[10]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发生、流变与拓展[J]. 李映冰. 青海社会科学. 2016(02)
博士论文
[1]“八十年代”文学审美论研究[D]. 赵学存.苏州大学 2017
[2]审美意识形态的模式研究[D]. 李映冰.苏州大学 2013
[3]新时期中国文学意识形态问题研究史论[D]. 李志宏.吉林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 乔云凤.山东师范大学 2019
[2]童庆炳文学审美本质论研究[D]. 黄筠然.西华师范大学 2018
[3]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问题研究[D]. 贾馥瑞.西北民族大学 2017
[4]新时期文艺理论“审美化”转型及发展反思[D]. 赵萌.济南大学 2014
[5]童庆炳文论思想研究[D]. 吴婕.苏州大学 2012
[6]审美、意识形态与文学之关系[D]. 辛艳丽.黑龙江大学 2012
[7]新时期以来文艺意识形态问题的论争及启示[D]. 邱纯伟.济南大学 2011
[8]新时期文学审美本质论的提出与发展研究[D]. 秦咏梅.湖南师范大学 2011
[9]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本质观及其评析[D]. 焦娟芳.河北师范大学 2010
[10]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本质论的发展历史及未来走向[D]. 张晓妮.西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559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555965.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