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饲粮添加鼠李糖乳酸杆菌GG对轮状病毒攻毒仔猪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3-21 22:10

  本文关键词:饲粮添加鼠李糖乳酸杆菌GG对轮状病毒攻毒仔猪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鼠李糖乳酸杆菌GG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LGG)对轮状病毒(rotavirus, RV)感染影响断奶仔猪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缓解作用。试验选取24头平均体重为(6.69+0.32)kg健康的21日龄断奶的“杜×长×大”去势公猪,采用2x2因子试验设计,试验因子分别为饲粮添加LGG(0和109 cfu/kg)和RV攻毒(灌服RV或无菌培养液),RV攻毒于试验第15d进行。试验期为19 d。结果表明:(1)RV攻毒显著提高了仔猪的腹泻率、平均腹泻指数、料重比(feed/gain, F/G)和血清中尿素氮、轮状病毒抗体水平以及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中轮状病毒抗体和非结构蛋白4水平(P0.05)。饲粮添加LGG显著降低了仔猪的腹泻率、平均腹泻指数、F/G及血清中尿素氮水平(P0.05);并可缓解RV攻毒对仔猪血清中尿素氮水平的影响(P0.05)。(2)RV攻毒显著降低血清中CD3+T和CD4+T细胞百分率、CD4+/CD8+T细胞的比值与IFN-γ、IL-4、IgG和IgA的含量以及空肠中IFN-γ、IL-4和sIgA的含量(P0.05),提高血清和空肠中IL-2的含量(P0.05)。饲粮添加LGG趋于提高了血清中CD4+T细胞的百分率(P=0.09),显著提高了血清中IgG和IL-4的含量以及空肠中sIgA、IFN-γ和IL-4的含量(P0.05);并可缓解RV攻毒对仔猪血清或空肠中IFN-y、IL-2、IL-4和sIgA含量的影响(P0.05)。(3)RV攻毒降低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和绒隐比(P0.05),增加了回肠隐窝深度(P0.05)。饲粮添加LGG提高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和绒隐比(P0.05),趋于降低了空肠和回肠的隐窝深度(P=0.08);并可缓解RV攻毒对仔猪回肠绒毛高度、空肠隐窝深度以及空肠和回肠绒隐比的影响(P0.05)。(4)对照组RV攻毒仔猪,空肠组织上皮细胞间间隙增大,上皮细胞染色质固缩边移,细胞器部分坏死溶解。饲粮添加LGG组RV攻毒仔猪,空肠组织上皮细胞排列紧密,染色质分布均匀,仅少量细胞器坏死。即饲粮添加LGG可缓解RV攻毒对仔猪空肠上皮细胞的损伤,有助于细胞间致密性的维持。(5)RV攻毒降低了空肠粘膜中ZO-1、occludin、Bcl-2、MUC1和MUC2基因的表达(P0.05),趋于提高了Bax基因的表达(P=0.06)。饲粮添加LGG显著提高了空肠粘膜中ZO-1、occludin、Bcl-2、MUC1和MUC2基因的表达(P0.05),显著降低了Bax基因的表达(P0.05);并可缓解RV攻毒对仔猪空肠粘膜中Bax基因表达的影响(P0.05)。(6)RV攻毒显著提高了回肠和盲肠内容物的pH值及内容物中大肠杆菌的数量(P0.05),显著降低了回肠内容物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总菌以及盲肠内容物中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P0.05)。饲粮添加LGG提高了回肠内容物中乳酸杆菌、LGG、总菌以及盲肠内容物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LGG的数量(P0.05),降低了回肠内容物的pH值及回肠和盲肠内容物中大肠杆菌的数量(P0.05);且可缓解RV攻毒对仔猪回肠或盲肠内容物pH值及内容物中乳酸杆菌、总菌、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数量的影响(P0.05)。(7)RV攻毒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血清中丙二醛水平(P0.05),降低了空肠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及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降低了空肠和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P0.05)。添加LGG显著降低了空肠中丙二醛水平(P0.05),提高了空肠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提高了空肠和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P0.05);并可显著缓解RV攻毒诱导仔猪的空肠或血清中丙二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P0.05)。综上所述,RV感染会诱导仔猪发生严重腹泻,导致机体氧化应激、免疫功能下降及肠道损伤,进而导致仔猪生产性能降低。而饲粮添加LGG可以降低仔猪的F/G,并可缓解RV感染诱导的仔猪腹泻,这可能源于LGG可改善仔猪机体免疫功能、机体(尤其是肠道)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屏障功能。
【关键词】:鼠李糖乳酸杆菌GG 断奶仔猪 轮状病毒 免疫功能 肠道健康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858.28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缩略符号表(ABBREVIATIONS)10-13
  • 前言13-14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4-24
  • 1 轮状病毒14-19
  • 1.1 研究发展史14
  • 1.2 理化性质14
  • 1.3 形态结构14-15
  • 1.4 细胞培养15
  • 1.5 RV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15-16
  • 1.6 RV对机体肠道健康的影响16-19
  • 1.7 营养方式缓解仔猪RV感染诱导的应激19
  • 2 乳酸杆菌19-23
  • 2.1 乳酸杆菌概述19-20
  • 2.2 鼠李糖乳酸杆菌概述20-21
  • 2.3 鼠李糖乳酸杆菌的功能研究21-23
  • 3 存在的问题23-24
  • 第二章 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24-25
  • 1 研究的内容24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24
  • 3 技术路线24-25
  • 第三章 试验研究25-49
  • 1 材料和方法25-34
  • 1.1 试验材料25
  • 1.2 试验动物与设计25
  • 1.3 试验饲粮及营养水平25-26
  • 1.4 饲养管理26-27
  • 1.5 RV培养与接种27
  • 1.6 试验所需仪器和试剂27-28
  • 1.6.1 试验所需仪器27-28
  • 1.6.2 试验所需试剂28
  • 1.7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28-29
  • 1.8 测定指标与方法29-34
  • 1.9 数据处理与分析34
  • 2 结果与分析34-44
  • 2.1 生产性能34-35
  • 2.2 腹泻情况35-36
  • 2.3 RV-AB和NSP4含量的检测36
  • 2.4 血液免疫功能36-37
  • 2.5 肠道屏障37-42
  • 2.6 血清及肠道抗氧化能力42-44
  • 3 讨论44-48
  • 3.1 动物攻毒模型的构建44
  • 3.2 饲粮添加LGG对RV攻毒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44-45
  • 3.3 饲粮添加LGG对RV攻毒仔猪血液免疫功能的影响45
  • 3.4 饲粮添加LGG对RV攻毒仔猪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45-47
  • 3.5 饲粮添加LGG缓解RV攻毒对仔猪肠道健康影响的机制47-48
  • 4 结论48-49
  • 第四章 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49-50
  • 1 创新点49
  • 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49-50
  • 参考文献50-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六金;犬轮状病毒分离成功[J];兽医大学学报;1983年04期

2 李仲连;;幼驹并发轮状病毒与沙门氏菌病[J];青海畜牧兽医;1981年01期

3 程庆华,周尚志,叶成玉,董小燕;羔羊轮状病毒RNA电泳型的研究[J];中国兽医科技;1987年04期

4 Trenton R Schoeb;侯伶伶;;一个商品兔场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J];实验动物科学;1987年01期

5 李决;林雪;;在腹泻犊牛粪便中检出轮状病毒[J];河南农业科学;1987年11期

6 李决,林雪,包文奇,杨龙骐,黄灿洲;轮状病毒在河南省首次发现[J];中国兽医科技;1988年11期

7 林继煌,江杰元,何孔旺,沈江萍,黄宝顺,张德群,郭赞周;犊黄牛轮状病毒的致病性试验[J];畜牧与兽医;1989年01期

8 ;我国首次发现鸡轮状病毒[J];内蒙古畜牧科学;1989年01期

9 朱安国;;轮状病毒对火鸡雏的病原性[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90年03期

10 彭克高;;猪羊轮状病毒的分离与鉴定[J];云南畜牧兽医;199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斌;唐力;刘满清;彭劲松;涂君;杨继红;曾宪启;;武汉地区A组轮状病毒监测情况分析(2002~2003年)[A];生命科学与微生物专辑[C];2004年

2 栾婧婧;高运东;仲跻峰;赵宏坤;;半巢式RT-PCR快速检测犊牛轮状病毒方法的建立[A];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学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3 王培鑫;潘存Z;陈黎勤;;肠道腺病毒、轮状病毒、空肠弯曲菌的检测[A];2006(第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儿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胡秀华;;细胞培养与real-time RT-PCR相结合的方法检测水体中感染性轮状病毒[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栾婧婧;高运东;仲跻峰;赵宏坤;;半巢式RT-PCR快速检测犊牛轮状病毒方法的建立[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夏乐乐;何彪;杨凡力;徐琳;涂长春;;蝙蝠轮状病毒分离与鉴定[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时洪艳;冯力;孙东波;;轮状病毒引起的仔猪腹泻[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六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吴淑霞;李秀峰;席灵娟;;急性腹泻患儿粪便中A群轮状病毒的检测结果分析[A];第一届宁夏医学会检验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胡秀华;何苗;;定量测定轮状病毒滴度的几种方法的优化及细胞系的选择[A];中医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通讯[C];2008年

10 王斌;孙红;朱军生;;PAGE法与胶体金法检测儿童腹泻轮状病毒研究[A];湖北省微生物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分析微生物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斗;轮状病毒秋冬爱找婴幼儿[N];南方日报;2004年

2 冯立中;抗人轮状病毒牛丙球蛋白研制成功[N];健康报;2008年

3 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小儿消化科教授 孙梅 整理 阎红;轮状病毒盯上宝宝[N];健康报;2008年

4 通讯员 杨光礼 记者 武娜;轮状病毒引发小儿腹泻增多[N];连云港日报;2008年

5 文 都;小儿秋季腹泻原是轮状病毒作怪[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6 徐磊;第二届国际轮状病毒研讨会在京召开[N];中国医药报;2005年

7 记者 胡蔓 见习记者 严运涛;武汉市疾控中心发现人A、B组轮状病毒混合感染[N];湖北日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郭静 实习生 贾亚敏 王诗霖 通讯员 肖金;严把“入口关”防秋季小儿腹泻[N];广东科技报;2008年

9 ;轮状病毒并不可怕[N];山西日报;2003年

10 文文;严把婴幼儿“入口”卫生关[N];广东科技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力;表达轮状病毒NSP4、VP7基因双顺反子腺病毒载体疫苗的构建及免疫效果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2 米揋;轮状病毒不同基因型间交叉反应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曾玫;上海地区儿童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李国华;杆状病毒系统中地方株轮状病毒蛋白的重组表达及病毒样颗粒的构建[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5 王振玲;北京地区仔猪腹泻相关病原调查及大肠杆菌和轮状病毒特性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6 张二芹;猪A组轮状病毒VP6基因转植物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6年

7 魏静;人源轮状病毒T细胞识别及其小型猪腹泻模型的建立[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8 薛斌;氯和二氧化氯对人轮状病毒的消毒规律及基因组损伤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3年

9 王敏;基因优化的表达人轮状病毒重组腺病毒免疫效果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

10 张静;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脂质体DNA疫苗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庆聪;生物可降解材料对轮状病毒的控制释放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5年

2 何磊;乌鲁木齐市某三甲医院近一年腹泻患儿轮状病毒及腺病毒感染调查[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3 马磊;携大熊猫轮状病毒CH-1株VP4-VP7双基因的减毒沙门氏菌的构建与免疫原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4 刘杰;OSG弱酸性消毒水消毒效果的评估[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5 汤俊;饲粮添加鼠李糖乳酸杆菌GG对轮状病毒攻毒仔猪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6 张德友;北京地区水环境中轮状病毒的分布规律及其健康风险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7 李廷栋;轮状病毒结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类病毒颗粒的体外组装[D];厦门大学;2009年

8 廖炀;重庆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临床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9 张U

本文编号:2603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603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3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