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县域支行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文关键词:农行县域支行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富。作为一家以面向三农、服务城乡为使命的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农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县域支行的发展,不断加大县域支行在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持续深入地推进县域支行业务经营又好又快地转型。在农行县域支行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针对县域支行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有了很大地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农行县域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呈现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过于强调业务经营发展,对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队伍建设不到位,缺少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老思想”、“老观念”,方法缺乏过于陈旧,缺乏创新等。针对存在着的问题,在导师的指导下,本篇论文的作者通过实地调查法、理论文献查找法、比较研究法等方式方法对农行县域支行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归因、也结合自己在农行县域支行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对策。进行农行县域支行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持续加大对于农行县域支行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力度,努力改进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度,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不仅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发展,也有利于农业银行大力实施县域蓝海发展战略,也有利于做强做实做大农行县域支行,也有利于夯实农行业务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农行县域支行 员工 思想政治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4;F832.3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导言9-14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9-11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1-12
- 三、研究方法12-13
- 四、创新之处13-14
- 第一章 加强农行县域支行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14-17
- 第一节 农行县域支行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14-15
- 一、注重“一级法人”意识14
- 二、突出合规教育14-15
- 三、强化职业操守15
- 第二节 加强农行县域支行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15-17
- 一、有利于提高县域支行员工的职业道德16
- 二、有利于提高县域支行员工的思想政治水平16
- 三、有利于促进县域支行各项业务的发展16-17
- 第二章 农行县域支行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17-26
- 第一节 农行思想政治教育现状17-21
- 一、农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分析17-20
- 二、农业银行思想政治教育现状20-21
- 第二节 农行县域支行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21-26
- 一、农行县域支行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绩21-23
- 二、农行县域支行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23-26
- 第三章 农行县域支行员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26-32
- 第一节 县域支行教育主体缺乏重视是主要成因26-27
- 一、片面强调业务发展,导致思政教育流于形式26
- 二、过于轻视队伍建设,导致政工人才出现断层26-27
- 三、过于疏忽制度建设,导致思政教育机制不健全27
- 第二节 县域支行教育客体缺乏有效融入是重要原因27-29
- 一、员工工作压力大,员工参加教育活动的意愿性不强27-28
- 二、教育内容不丰富,员工参加教育活动缺乏吸引力28
- 三、教育方式过于单一,员工缺少认同感28-29
- 第三节 外部环境是导致员工教育存在问题的直接因素29-32
- 一、政治环境29-30
- 二、经济环境30-31
- 三、社会环境31-32
- 第四章 农行县域支行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32-44
- 第一节 教育主体要提高认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32-34
- 一、主管部门应重视对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32-33
- 二、业务部门应处理好业务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33-34
- 第二节 顺应员工发展特点,激发教育客体主动参与的积极性34-35
- 一、改良外部环境,构建有利于农行发展的氛围34-35
- 二、创新教育手段,提高员工的主动参与性35
- 第三节 加强制度建设,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化机制35-38
-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机制建设35-36
- 二、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机制36-38
- 第四节 丰富教育内容,,不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38-44
- 一、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的归属感38-40
- 二、突出员工主体地位,培育以人为本的理念40-42
- 三、借助新媒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创新42-44
- 结论44-45
- 参考文献45-48
- 后记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玲玲;论“移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探索;2003年04期
2 李斌,王久渊;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稳定功能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唐红洁;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年01期
4 林忠;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7期
5 陈少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02期
6 梁颖;试论美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王宏强;论公民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李幼斌,吴冬春;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原则与要求[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谯远;对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的经济学分析[J];河北学刊;2003年06期
10 郝文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功能[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霖;;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2 张松峰;;加强和改进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A];河南省烟草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获奖论文集(下)[C];2008年
3 黄振宣;;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教育结合的途径[A];2009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许溪沙;王施施;;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分阶段培养中的引领作用[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芳;程影;;以科学发展观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6 许克毅;曹凯松;;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中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7 林燕;陈玉民;;探索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A];海南省“人才发展与荣辱观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志军;;宽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理念[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9 段文灵;;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辩证[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10 余俊;;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管理的内容和原则[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国亮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副主任,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后;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夏文斌;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顾海良;从战略角度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以人为本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N];大连日报;2005年
5 记者 尹滨;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N];德州日报;2005年
6 管向群;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N];光明日报;2003年
7 李红;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N];光明日报;2004年
8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报;2004年
9 程天权;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N];光明日报;2004年
10 王山;加强党组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玮哲;大学生宽容思想政治教育[D];中南大学;2008年
2 刘兆军;“博客社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D];复旦大学;2008年
3 赵珑;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郭春华;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述评(1949-1957)[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强天;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大学生阅读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林海玲;中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比较[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丛琳;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年
8 曾民;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转型同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9 张艺昆;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构建初探[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孔北平;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特点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810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1081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