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国初期唯物史观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1 22:09
本文关键词:新中国建国初期唯物史观教育研究
【摘要】:唯物史观教育是由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或社会对其成员或公民通过各种形式的唯物史观原理教育和历史教育实施的旨在养成其社会成员或公民唯物史观素养的公共人文素质教育。我国的唯物史观教育已有较长的历史,并已成为当代中国教育制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说,这一教育制度和体系发轫于新中国建国初期(1949-1956年)。新中国建国初期是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社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一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高潮。通过全国范围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为整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广大人民群众从而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本文在借鉴和吸收当前学术界已有研究成功的基础上,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视角,研究这一时期的唯物史观教育实践及其经验,探索当代中国在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如何借鉴历史成功的经验,推进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有效开展的途径或方法。 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组成。 绪论首先分析什么是唯物史观教育概念,追溯新中国建国初期唯物史观教育的理论来源;然后是对新中国建国初期唯物史观教育的溯源,考察新中国建国初期唯物史观教育实践基础;接着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国内研究综述两方面的内容;再次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最后介绍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正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新中国建国初期唯物史观教育的历史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治环境、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基础、新民主主义社会文化条件,分析社会过渡时期这一特殊的背景对唯物史观教育的种种有利因素。第二部分考察了新中国建国初期唯物史观教育的基本情况,包括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唯物史观教育、对知识分子和青年的唯物史观教育和党组织建设中的唯物史观教育。第三部分,总结了新中国建国初期唯物史观教育的历史成绩及经验。新中国建国初期唯物史观教育的历史成绩有:一是在政治上,配合了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三大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促进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二是在思想文化上,奠定或确立了唯物史观在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三是在教育制度方面,建立了新中国的唯物史观教育制度和体系。新中国建国初期唯物史观教育经验有:一是加强教育主体自身建设,增强科学历史观教育的认同力;二是坚持服务革命与经济建设,增强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现实力;三是注重满足教育客体的合法利益,增强科学历史观教育的说服力;四是合理采取多种教育方法,以完成唯物史观教育的任务、实现唯物史观教育的目的。 结论是对本文做最后的总结并试探性地提出新中国建国初期唯物史观教育尚需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新中国 建国初期 唯物史观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232;D6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目录9-11
- 绪论11-25
- 一、 什么是唯物史观教育11-15
- (一) 唯物史观基本原理11-13
- (二) 唯物史观教育13-15
- 二、 新中国建国初期唯物史观教育溯源15-18
- (一) 民主革命时期唯物史观教育的实践发展15-17
- (二) 民主革命时期唯物史观教育的特点17-18
- 三、 选题缘由18
- 四、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18-22
- 五、 研究目的和意义22
- 六、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22-25
- 第一章 新中国建国初期唯物史观教育的历史环境条件25-41
- 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治环境25-34
- (一) 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建立25-28
- (二) 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28-30
- (三) 社会形态的过渡30-32
- (四) 阶级阶层结构的重构32-34
- 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基础34-35
- (一) 经济形势的严峻性34-35
- (二) 经济形态的多样性35
- 三、 新民主主义社会文化条件35-38
- (一) 落后的文化发展水平36
- (二) 多元并存的文化格局36-38
- 四、 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环境条件为唯物史观教育提供机遇38-41
- 第二章 新中国建国初期高潮迭起的唯物史观教育运动41-51
- 一、 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唯物史观教育41-45
- (一)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41-43
- (二) 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43-44
- (三) 对胡适唯心主义的批判44-45
- 二、 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唯物史观教育45-48
- 三、 党组织建设中的唯物史观教育48-51
- 第三章 新中国建国初期唯物史观教育的历史成绩及经验51-59
- 一、 新中国建国初年唯物史观教育的历史成绩51-54
- (一) 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51-52
- (二) 确立了唯物史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52-53
- (三) 建立了新中国唯物史观教育制度和体系53-54
- 二、 新中国建国初期唯物史观教育的成功经验54-59
- (一) 加强教育主体自身建设,增强唯物史观教育的认同力54-55
- (二) 坚持服务革命与经济建设,增强唯物史观教育的现实力55-56
- (三) 注重满足教育客体的合法利益,增强唯物史观教育的说服力56
- (四) 采取多种教育方法,以实现唯物史观教育的目的56-59
- 结论59-61
- 参考文献61-65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65-67
- 致谢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安全;论党在过渡时期的文化政策[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02期
2 王先俊;建国初期的社会变迁与党对思想文化的整合[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03期
3 黎见春;从建国初期意识形态斗争看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J];党史文汇;2002年05期
4 刘忠世;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多种划分形式及其方法论意义[J];河北学刊;1994年04期
5 陈其泰;建国后十七年历史研究及唯物史观的价值[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关晓丽;;毛泽东三大发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高潮[J];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05期
7 沈传亮;五四时期国民党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J];历史教学;2002年08期
8 张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过程中的文本问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05期
9 薛其林;;唯物史观对民国学术的影响[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04期
10 沈长云;在历史研究中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J];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01期
本文编号:1128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112872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