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乐记》中的“德治”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6 19:28

  本文关键词:《乐记》中的“德治”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乐记》 德治 乐教 道德人格


【摘要】:先秦《乐记》一书向来被学界尊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系统的艺术理论专著”,这样的赞誉无不表明时人已注意到《乐记》在音乐美学和文艺理论方面的研究价值。《乐记》并不能算是鸿篇巨著,,但是却博大精深,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研究。然考之过去,很多学者要么固执于《乐记》研究意义的追问,要么热衷于《乐记》的传注工作,很少有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其实,《乐记》不仅承继前贤,而且光照后世,堪称我国古代乐论的集大成之作。《乐记》中的“乐”不只是单纯的艺术表现形式,从深层次看,它还是一种具有道德象征功能的文化形态,在古代甚至被视为是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媒介。其凝聚了古代乐论之精华,是人类音乐文化的一棵奇葩,即使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亦具有深厚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本文以《乐记》中的“德治”思想为研究中心,目的是透过古人的音乐生活样态,以凸显古代乐教的德育、德治功能。本文除了研究综述外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对《乐记》作者考论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关于作者的争论大多数都集中在两个观点上,一种认为《乐记》的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公孙尼子,另一说主张作者是河间献王刘德说。本文认为,《乐记》是由公孙尼子发其端,而后由后来诸儒不断补充、完善而成。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乐记》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进行研究,本部分分为四小节进行研究,第一小节主要写音乐的本源;第二小节以先秦儒家乐教之心性论为切入点,来论证乐教以成人、成性的现实性;第三小节主要考证古代“德音”之内涵。在培养道德上,秩秩德音,即美好的音乐能够培育善良的心灵,使人们成为道德人格高贵的人;第四小节主要写古代音乐审美之标准——“和”,古人认为音乐与天地万物在本质上是相贯通的,经由“和乐”之熏染,以实现身心之和,天人之和。 第三部分主要对《乐记》中乐与礼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讲,一方面论述了礼乐的不同功能,另一方面阐述了礼乐的共通性,最后论证礼乐一体,不可或缺,共同促进个人道德人格的完成与天下大治的实现。 第四部分结合《乐记》之观点,探讨古乐对和谐社会之构建的积极作用。其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展开:第一小节分析研究古乐的基本特质;第二小节分析研究古乐的基本构成;第三小节分析研究乐的治世功能;第四小节分析研究了儒家仁政思想在乐教中的体现。 第五部分主要探讨在当代社会应如何汲取《乐记》中乐教思想之积极成果,推动“德治”的现代转化,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小节比较研究东西方乐教在价值上的不同取向;第二小节分析了当代社会乐教思想的缺失;第三小节主要检讨音乐教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中的功能和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德波;;再论《乐记》的作者与成书年代[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张飞舟;中国古代的乐与法[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刘跃进;孙少华;;汉初《礼记·乐记》的版本材料与成书问题[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04期

4 李景林;;“知止”三义与文化认同[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1期

5 丁为祥;从《性自命出》看儒家性善论的形成理路[J];孔子研究;2001年03期

6 雷永强;;断裂与重建——对传统音乐文化复兴的思考[J];理论月刊;2011年01期

7 吕骥;试论《乐记》的理论逻辑及其哲学思想基础[J];音乐研究;1991年02期

8 唐爱民;先秦儒家的乐教思想探微[J];齐鲁学刊;2000年03期

9 伍雍谊;《<乐记>理论探新》读后[J];人民音乐;1994年07期

10 李业道;《乐记》的社会学和音乐学[J];人民音乐;1995年10期



本文编号:11934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11934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9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