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精神的当代价值与传承
本文关键词:鲁迅精神的当代价值与传承
【摘要】:鲁迅精神内涵丰富,主要有理性批判精神、现代精神与开放意识和根源于爱的反抗绝望精神。当代中国仍需要鲁迅精神对国民性的再思考与批判,对现实社会的勇锐批判,对当代文化健康发展的指导,对当代青年思想的指引。要引导青年阅读鲁迅原著,学者和媒体要在社会中广泛展开鲁迅的研讨与宣传活动,使作为文化传承者的当代青年自觉地把解读、传承鲁迅精神作为自觉的文化使命。
【作者单位】: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基金】:2016年度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思政专项一般项目《鲁迅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项目批号:L16BSZ023)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64
【正文快照】: 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八十年了。在这八十年间,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到改革开放以来逐渐融入全球一体化越来越富裕的新中国,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八十年间,鲁迅一直也没有离开我们,从上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战士形象的鲁迅,到八九十年代以来“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柱;不忘鲁迅[J];党建与人才;2002年01期
2 王敏;千秋功过自有公论——再读鲁迅[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丁国强;;鲁迅的魅力[J];学理论;2005年01期
4 贺秋石;;鲁迅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J];求是;2006年20期
5 廖保平;;鲁迅是谁? 鲁迅在哪?[J];学习月刊;2006年21期
6 荣挺进;;基金会鲁迅——从“民族魂”到基金会[J];社会与公益;2012年12期
7 黎舟;揭穿“四人帮”反对鲁迅的鬼蜮伎俩[J];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Z1期
8 张达荣;;学习鲁迅 坚持改革[J];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9 ;发扬鲁迅精神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5期
10 王士菁;;学习鲁迅,宣传鲁迅[J];群言;199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辛;;评“还原鲁迅”说[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2 陈至立;;学习鲁迅,为人民奉献最好的精神食粮——在鲁迅先生逝世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词[A];浩气千秋民族魂——纪念鲁迅逝世六十周年论文集[C];1996年
3 秦建君;;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A];鲁迅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论文集[C];1991年
4 张梦阳;;文化的内蕴与对“人”的呼唤——写于林非先生著《鲁迅和中国文化》再版的时候[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蔡正发;;鲁迅与孔子[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6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应争;;想象与反思:多副面孔的鲁迅[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袁盛勇;;不可回避的历史之重——毛泽东时代的“鲁迅现象”研究之一[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葛涛;;互联网上的鲁迅论坛研究——以“网易·鲁迅论坛”为中心[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孙郁;;冲绳的鲁迅语境[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人;年少鲁迅志高远[N];文学报;2006年
2 蔡q;真实鲁迅存在于认识的历史过程中[N];文艺报;2006年
3 车文秋;大众能接受“鲁迅”商标吗?[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4 鲁锡堂;吃“鲁迅饭”三思[N];绍兴日报;2007年
5 周海婴 周令飞;鲁迅姓什么[N];广州日报;2007年
6 本报深度报道组记者 王健;“鲁迅,并非整天板着脸”[N];南京日报;2008年
7 孙伟科;鲁迅的多样化阐释与政治解读[N];文艺报;2008年
8 欧阳正汉;当“鲁迅”与名利相遇时[N];经济参考报;2009年
9 汪涓;周令飞: 想呈现360度的鲁迅[N];深圳商报;2010年
10 记者 庄建;鲁迅的传统弥足珍贵[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萍;鲁迅艺术身份及其艺术实践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2 闫宁;民俗学视阈下的鲁迅与传统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李丹;在知识阶级里的鲁迅[D];复旦大学;2004年
4 姚诚;鲁迅与自然主义[D];浙江大学;2005年
5 王元忠;鲁迅的写作与民俗文化[D];兰州大学;2008年
6 张巧玲;鲁迅:一个人的爱与憎[D];山东大学;2012年
7 毕绪龙;无法完成的自我:鲁迅自我形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肖国栋;死亡视域下的鲁迅[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田敏;鲁迅与浙东民间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苏懿;鲁迅现代伦理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玲;鲁迅形象的演变[D];青岛大学;2006年
2 冀卫霞;鲁迅与延安文艺[D];延安大学;2011年
3 咸泽峰;网络文化中鲁迅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陆飞杉;网络时代对鲁迅形象的重塑[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5 施波;从厦门到广州:鲁迅的转变及其意义[D];西南大学;2012年
6 雅妮(YANI SINLAPAKHONG);泰国知识者对鲁迅形象的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李进;鲁迅的意识管窥[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天蔚;鲁迅的日本阐释[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9 韩妍;关于《品中国文人(鲁迅)》的汉韩翻译实践报告[D];延边大学;2015年
10 夏晶;七十年代(文革后期)民间思潮与鲁迅[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148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1214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