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当前赫哲族精神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8 19:04

  本文关键词:当前赫哲族精神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精神文化 文化传承 赫哲族 民族文化


【摘要】:赫哲族是我国六小民族之一,也是黑龙江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他们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这不仅是赫哲族的宝贵财富,也是祖国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赫哲族人世代繁衍生息在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创造了赫哲族以渔猎文化为特色的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精神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主要通过本民族的精神创造和精神文化形式表现出来,深刻地体现出民族精神和民族特点。赫哲族精神文化内容主要包括民族宗教、民族文学、民族艺术、民族体育娱乐及地方风俗习惯等。赫哲族是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再加上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赫哲族精神文化的许多方面都面临消失状态,所以保护和传承赫哲族精神文化十分必要和迫切。 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视角,以赫哲族的精神文化为着眼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论述:一、简要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选题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二、通过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概括介绍赫哲族精神文化的内容和其特点;三、调查当前赫哲族精神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发现其在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四、根据问题对赫哲族精神文化保护与传承形势严峻的原因进行分析;五、提出如何更好的使赫哲族精神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的基本原则和实施策略。总之,赫哲族精神文化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对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和提升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对赫哲族精神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不仅有益于赫哲族优秀精神文化的抢救和传承发展,而且更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从而使更多的人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引发更多的人重视民族文化生存的困境,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大环境中能够继续生存下去,并找到适应生存的新举措,实现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凯,刘金明;赫哲族的文化处境与发展战略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年03期

2 陈鼎波;;赫哲族委员吴慧:带来赫乡好消息[J];中国民族;2007年04期

3 井方;黑龙江省赫哲族工作会议在佳木斯召开[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年01期

4 舒景祥;我国赫哲族“九五”期间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对赫哲族聚居区“九五”期间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调查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年03期

5 丁友 ,王立峰;别让赫哲族语言失传[J];时代潮;2004年15期

6 熊坤新;爱好穿鱼皮衣和使犬的民族 赫哲族[J];神州学人;2002年07期

7 吴敏;赫哲族伦理道德初探[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年01期

8 舒景祥;在全省赫哲族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年度总结会议上的讲话[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6年01期

9 张嘉宾 ,葛若玉;关于同江市赫哲族若干社会问题的调查[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年02期

10 舒景祥;黑龙江省赫哲族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在同江市召开[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伏勤;;畲族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初探[A];畲族文化研究(下册)[C];2003年

2 宋蜀华;;贺信[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3年

3 郑守江;;孜孜以求,追溯民族文化之源——闻一多的神话研究[A];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C];2004年

4 晏晓婧;曹晓凡;;三江并流区民族文化对生态保护的作用探讨[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4年

5 安金黎;;黔西南旅游应选择布依族文化打造品牌[A];布依学研究(之八)——贵州省布依学会布依文化与旅游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罗正副;;民族文化的实践记忆——以一个布依族村寨的“送云”仪式为例[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7 徐发苍;;试论三江并流地区的民族文化保护[A];云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袁少芬;;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与经济互动——来自京岛的报告[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夏雅琴;;摈弃还是保留——浅谈汉译英中如何保留民族文化[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李绪堂;高洁;;民族的复兴 精神的传承[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多元悠长的赫哲族文化[N];中国民族报;2006年

2 记者 孙明君;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好赫哲族新村[N];佳木斯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孙燕 周芳 王婧姝;回荡在都市上空的渔歌[N];中国民族报;2007年

4 孙明君邋记者 贾辉;高标准建设好赫哲族新村[N];黑龙江日报;2008年

5 李寅;对赫哲族的发展,今年我没有提案[N];中国民族报;2007年

6 记者 刘发奎;赫哲族群众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N];佳木斯日报;2008年

7 记者 孙明君;发展赫哲旅游经济 打造民族特色品牌[N];佳木斯日报;2008年

8 艾克拜尔·米吉提 (哈萨克族);渔猎文化的生动记录[N];文艺报;2009年

9 沈路涛 晋群;赫哲族服饰的变迁[N];中国纺织报;2000年

10 记者 常璐、邹勇;我国人口最少民族赫哲族庆祝基层乡级政权建立50周年[N];人民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光;赫哲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徐广伟;东北渔猎先民原始图符纹饰在赫哲族中的传承与应用[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4 余晓慧;世界历史语境中的文化认同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5 刘源泉;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6 杨龙波;发展的文化权利[D];复旦大学;2012年

7 姚登权;全球化与民族文化[D];复旦大学;2004年

8 何玉芳;赫哲族、那乃族文化变迁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阚军;西南地区三个区域文化传承类型与教育法律保障的思考[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刘锋;现阶段我国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承雪;当前赫哲族精神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2 张雨微;民族文化政策视角下赫哲族的文化传承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3 王希;赫哲族文化在商品和广告中的存在及传播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刘春山;多元文化背景下课程文化建构的个案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志红;从原生态民歌的流行看中国民歌发展新趋向[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麦丽开木·努尔;特色企业文化对提升新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D];新疆大学;2009年

7 王舒;略论湘西土家族的民族文化[D];重庆大学;2011年

8 伍雄武;论民族文化的多元融合[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周东红;景观雕塑及其环境的艺术形态[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10 春红;科尔沁叙事民歌中的汉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052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13052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6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