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伦理及生态伦理教育研究
本文关键词:生态伦理及生态伦理教育研究 出处:《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生态危机是人类共同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难题,生态伦理建设乃至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举措。本文从多个视角对生态危机的现状和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分析,探讨了生态伦理及生态伦理教育的丰富内涵,力求多维度、多层次的对生态伦理进行解读,并就生态伦理教育的内容、原则以及具体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第一,生态伦理发端于生态问题的凸显和对生态问题进行伦理反思的哲学重构。作为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地球上已经出现了诸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且长期以来的环境责任与环境利益的分配不公也在困扰着人类。人们通常将生态危机的产生归因于对科学技术的滥用、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或者人文精神的失落等因素,实际上生态困境标志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失衡。因此在现代西方环保运动实践的基础上,生态伦理学作为哲学层面的反思开始确立下来。也只有在伦理道德上认识生态困境,才是应对生态危机最为根本的办法。 第二,在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派别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生态伦理的基本思想进行考察。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最终的价值标准,生态伦理的提出是为了实现人类的长远利益与根本利益。但由于人类中心主义在认识论、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导致了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呼声越来越高,强调应该给予非人存在物同样道德关怀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兴起。这两大派别的思想碰撞进一步促进了生态伦理基本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生态伦理整体主义观和自然价值观成为生态伦理的基本内涵。前者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后者认为人与自然物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内在价值,人类应该在尊重其内在价值的基础上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对生态伦理建设的现代价值进行了阐述。笔者认为加强生态伦理建设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价值观的缺陷,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唇亡齿寒的依存关系,从而推动人们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为促进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生态伦理建设也有利于培养人们适度消费观的形成,能够为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价值引导,因而,生态伦理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能够从根本上完善生态文明的发展;同时,生态伦理建设能够促进环境责任与利益的公平分配,从而实现环境上的正义问题。 第四,鉴于生态伦理建设的重要意义,笔者对生态伦理教育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生态伦理素质既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客观要求,也是源于人类本质的内在需要,生态伦理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德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生态伦理教育属于德育范畴,建立在环境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的基础之上,目的是通过给全民施加影响,帮助人们树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价值观念和遵循环境公平与正义的自觉性,藉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完善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现代公民的生态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而生态伦理教育的开展需要正确的理论基础作为引导,其中道德哲学和教育哲学是其必不可缺的两种理论资源:前者提供生态伦理教育的内容支撑,后者提供生态伦理教育的方法支撑。 第五,对生态伦理教育的内容以及方法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笔者认为生态伦理教育的内容应该是由生态道德观念教育、生态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生态道德原则教育三个方面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生态道德观念教育包括天人和谐的和谐自然观、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主义观、环境责任与利益公平分配的环境正义观、生态伦理意识的经济观以及自然资源有限存在的资源观,生态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包含科学消费观教育以及低代价发展观教育,生态道德原则教育包含和谐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展开生态伦理教育的实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进行系统的生态伦理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优势,加强生态伦理意识灌输;完善生态法制建设,保障生态伦理意识的切实落实;以管理为载体,提高生态伦理教育的实效性;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树立生态伦理价值观;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加强生态伦理意识的宣传与普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培养生态伦理意识。 生态伦理以及生态伦理教育研究是当代经济社会生活方面的重大课题,也是影响国人生存状态与生存质量的关键因素,希望文中所做的理论思考能够对生态伦理的建设有所裨益,生态伦理教育必将随着生态文明的推进获得更加深入的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2-058;D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国盛;技术与人文[J];北京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2 全凤英;;加强环境伦理教育: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保障[J];船山学刊;2006年03期
3 葛竞天;;基于“生态文明”条件下的生态环境及生态伦理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4 李培超;论环境伦理学的现代化价值理念[J];道德与文明;2000年01期
5 雷毅;环境伦理与国际公正[J];道德与文明;2000年01期
6 曾建平;试论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J];道德与文明;2003年02期
7 范云霞;;中国环境生态伦理现状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09期
8 刘丽;王翠英;;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审视及道德思考[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9 J.索尔蒂斯,闵家胤;论教育哲学的前景[J];国外社会科学;1984年03期
10 梁树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科技决定论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N];中国环境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任俊华;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曹孟勤;生态伦理哲学基础的反思[D];清华大学;2004年
3 曲爱香;孔孟荀的天人观及其生态伦理[D];浙江大学;2003年
4 盛国军;环境伦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5 郭震洪;生态伦理的经济分析[D];青岛大学;2007年
6 张斌;环境正义理论与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周治华;生态价值理念与当代人生观的“生态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魏彩霞;可持续发展视野中的生态伦理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3 金凯;关于当前生态伦理教育的几点思考[D];山西大学;2005年
4 张红;论生态伦理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215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1321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