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公民教育的本土探索与实践
本文关键词: 公民教育 本土实践 公民素养 新疆 出处:《石河子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水平取决于生活在这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人的现代化程度,而人的现代化程度又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教育的发展水平。公民教育,一种被世界多国所认可的培养现代公民的合理路径选择,体现着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内核。它因自身的合理性及多国实践的可行性而逐渐具有了推行的普遍性,优秀的成果与文明值得全世界共同学习和借鉴,这是人类进步的必然选择。公民教育作为一种较为灵活的政治社会化形式,其优越性体现在:一方面,公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转型的必然取向,能够培养出国家现代化需要的合格公民;另一方面,公民教育也是将国家核心价值观以柔性方式传递到公民内心深处的较佳途径。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探讨如何实现在学习与借鉴的过程中公民教育与本地实际的高度契合有着重要意义。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并存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复杂性致使不安定因素萌生滋长。面对这种境况,如何有效地推进新疆公民教育的本土实践,培育具备现代人格的合格公民,实现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总目标,显得极为迫切。新疆公民教育本土实践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国内外公民教育成功经验与新疆本地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长期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新疆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学校主导、社会参与的公民教育践行模式,内容体系渐趋完善,实施路径逐步合理。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从系统性来看,尚未形成合理高效和完整系统的顶层式设计;从针对性来看,缺少针对不同民族、群体和地域的有效策略;从时代性来看,缺乏打破固有模式的现代手段的创新性应用;从成效性来看,对公民意识与公民素质的改善效果并不理想。审思当前新疆公民教育本土实践的所存问题,从政府、学校和社会维度提出新疆公民教育本土实践的实施路径。首先,需要政府加强公民教育本土特色的顶层设计和引导推动;其次,需要学校发挥公民教育本土实践的主渠道作用;最后,还需要社会利用多样资源探索公民教育本土实践的实现形式。
[Abstract]:The level of modernization of a country or region depends on the degree of modernization of people living in the scope of this country or region, and the degree of modernization of human beings depends on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at country or region. A reasonable path to cultivate modern citizens recognized by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reflects the essential core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It has gradually become universal because of its rationality and the feasibility of practice in many countries.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and civilizations are worthy of the world to learn and learn from, this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human progress. Civic education as a more flexible form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ts advantages are: on the one hand. As an inevitable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civic education can cultivate qualified citizens in the need of national modern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civic education is also a better way to transfer the core values of the country to the inner heart of citizens in a flexible wa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how to realize the highly consonance between civic education and local reality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learning. Xinjiang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border of the motherland and has formed multi-nationality and multi-religion because of historical reasons. Because of the coexistence of multi-culture and the complexity of social environment, the unstable factors sprout and grow. In the face of this situation, how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local practice of civic education in Xinjiang. Cultivate qualified citizens with modern personality to achieve the overall goal of social stability and long-term stability in Xinjiang. The process of the local practice of civic education in Xinjiang is essentially the process of combining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civic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with the specific reality of Xinjiang. For a long time, along 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Xinjiang has initially formed a government-led, school-based,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civic education practice model, the content system gradually improve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is gradually reasonable,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e main manifestations are: from a systematic point of view, has not yet formed a reasonable, efficient and complete system of top-level desig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ertinence, there is a lack of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groups and reg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imes, there is a lack of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modern means to break the inherent patter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ffectiveness, the improvement of citizen consciousness and quality is not ideal. Consider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local practice of civic education in Xinjiang, the government. School and social dimensions put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local practice of civic education in Xinjiang. Firstly,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guidance of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civic education. Secondly, schools need to play the role of the main channel of the local practice of civic education; Finally, it is necessary for society to use various resources to explore the realization of local practice of civic education.
【学位授予单位】:石河子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公民教育:现代社会的新德育[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4期
2 叶长茂,谢舒潇;网络时代下的公民教育与环境建设[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胡艳蓓;滞后与反思: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年Z3期
4 李慎之;公民教育之必要[J];教师之友;2003年06期
5 赵明玉;法国公民教育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6 曾盛聪;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教育的价值理念[J];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08期
7 赵越;内地与香港公民教育的比较及借鉴[J];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8 陈滢;公民教育的历史演进及基本内涵[J];鄂州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9 王啸;;公民教育:时代与主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张宜海;;谈学校公民教育[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刚;;国际视野中的公民意识与公民教育[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2 单文经;;澳门公民教育简史[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撷影(2006年6月·香港)[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香灼玑;;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开幕词[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雄;;公民教育:新的起点与探索——2005年中国内地公民教育现状概述[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蓝维;;公民教育的社会背景与实践要素分析[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谢文;;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教育是中国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赵达仕;;纵论公民教育的基本取向[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彭敬慈;;推动公民教育,从何人手?[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谢均才;;公民社会与政府,相生相克:香港推广公民教育的经验[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公民教育推进成效显著[N];人民政协报;2005年
2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杨启华;转型期公民教育问题引发专家关注[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周敦文;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公民教育[N];湖北日报;2008年
4 皓夫;江苏省“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介绍[N];江苏教育报;2009年
5 鲁军 杨雅彬 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建立公民教育制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李瑞兰;应该大力倡行公民教育[N];天津教育报;2011年
7 杨云香;公民教育要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N];人民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石影;用公民教育成就素质教育[N];遵义日报;2011年
9 李友唐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美国的“公民教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大学教师 齐问;严管须运行于公民教育的环境中[N];东莞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姬振旗;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朱志萍;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视域中的积极公民身份培育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苏守波;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付轶男;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新月;我国大学公民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公民教育[D];复旦大学;2005年
8 崔贞姬;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公民教育[D];吉林大学;2007年
9 赵明玉;现代化进程中的英国公民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敖洁;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实效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海霞;2007年英国公民教育改革及其启示[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2 薛艳芳;网络时代的公民教育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3 潘莉;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实践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仲柳靖;我国现阶段学校实施公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D];扬州大学;2008年
5 张鹏燕;香港学校公民教育的演进透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吕宏倩;澳大利亚中小学公民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吴利运;英国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于永梅;全球化视域下的公民教育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9 杨倩;美国公民教育理论(2000-2010)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10 岳书杰;澳大利亚中小学公民教育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700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1470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