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如何植入“社会”——“人文精神—公共政策—社会文明”的战略理念
本文选题:社会文明 切入点:社会关系 出处:《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社会关系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结构,是当前中国社会文明发展的前沿课题,而社会信任,准确地说,诸社会群体之间的伦理信任是其焦点,也是社会文明提升的突破口。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上的两极分化正向伦理上的两极分化演进。为此,应当实行"人文精神—公共政策—社会文明"一体化战略,以人文精神作为社会文明建设的根基,透过公共政策,将人文精神,进而将"文明"植入"社会"。这一战略包括一个理念三大工程,即提出"学会在一起"的理念和口号,增强和提升社会凝聚力和社会理解力;实施诸群体之间的"社会理解工程",推进伦理信任;实施"生态决策工程",建立"文化—经济—社会—政治"四位一体的生态性的决策咨询系统,建立公共政策的人文评估机制;实施"底线防控工程",在对弱势群体进行物质援助的同时,进行精神援助。
[Abstract]:Social relationship civilization is a structure of strategic signific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it is the frontier subj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and social trust, to be exact, the ethical trust among social groups is its focus. It is also a breakthrough in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t present, the polarization in China's social economy is evolving positively to the ethical polarization. Therefore, the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humanism spirit, public policy and social civilization" should be implemented. The humanistic spiri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ivilization. Through public policies, the humanistic spirit is embedded in the society. This strategy includes three major projects of learning to be together, that is, the idea and slogan of "learning to be together." To strengthen and enhance social cohesion and social understanding, to carry out the "social understanding project" among the groups, and to promote ethical trust; Carry out "ecological decision-making project", set up "culture-economic-social-political" four-in-one ecological decision-making consultation system, establish humanistic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public polic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ottom-lin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oject", while providing material assistance to vulnerable groups, psychological assistance.
【作者单位】: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院2015年重点课题“社会文明程度更高的新江苏研究”成果
【分类号】:D6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吾金;;黑格尔精神认识论初探——重读《精神现象学》和《精神哲学》有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宋铮;;黑格尔艺术宗教论的衍进形态及其局限[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3 张典;;黑格尔主奴关系辩证法述论[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4期
4 刘世衡;;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7期
5 冯溪屏;;哈贝马斯对黑格尔劳动观的一种遗忘[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郑伟;;“真理”概念的逻辑形式解读[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7 吴松江;熊格生;李兆海;;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精神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张大卫;;“时代的囚徒”——重思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10年00期
9 孙海霞;;自由存在者:黑格尔人格思想探究[J];道德与文明;2011年02期
10 杨家友;;论实践与精神的关系[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峻;国家与革命:黑格尔与马克思关系的历史性解答[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莹;黑格尔的个体性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云霞;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D];吉林大学;2011年
4 姚站军;“伦理大战略”理论建构及其实践透视[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宋朝普;青年卢卡奇对现代性的批判[D];复旦大学;2011年
6 李金鑫;道德能力的道德哲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更立;异化与回归[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一;无限性的变异:《精神现象学》的内容与结构[D];武汉大学;2011年
9 张未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精神论纲[D];吉林大学;2012年
10 于微;马克思劳动论题的历史解读[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秀;淮北地区汉画像石神话图式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振鲁;诠释学视域下柯林武德的问答逻辑[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忠利;海德格尔艺术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旭;从思维的同一性到实践的统一性[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一鸣;康德的时间图型[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世伟;论作为法哲学基本问题的法律价值和法律事实[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豪略;网络伦理中虚拟与现实的冲突[D];西南大学;2011年
8 马海军;伽达默尔的游戏说[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靖华;马克思的意识概念[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广杰;马克思的生产性思想[D];复旦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谓人文精神[J];新长征;2000年01期
2 刘蕾;把握人文实质 重塑人文精神[J];理论导刊;2001年02期
3 ;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深圳人文精神铸造”研讨会摘录[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1年03期
4 黄泓;关于重塑西部人文精神的思考[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5 刘向军;人文精神的三种含义及其现实意义[J];理论界;2001年01期
6 马群鸣,孙炎;论社会转型期国民人文精神的再塑[J];求实;2002年S1期
7 唐晓峰;有关人文精神对当今中国现状的反思[J];前沿;2002年08期
8 查仲春;试论新世纪人文精神[J];前沿;2002年08期
9 叶海芹;21世纪人文精神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10 鲁鹏;人文精神:外化与失落及其启示[J];理论学刊;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丽莎;;人文精神的护理实践[A];全国传染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陈新汉;;文化、自由和人文精神[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许雯丽;;浅谈人文精神对文学创作思想的影响[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涂万作;;行走写作:人文精神与山水的对话[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林华;;试论在电脑写作时代如何高扬人文精神[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常江;;写作需要承载与发展人文精神[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傅治淮;;也谈写作与人文精神[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黔辉;;写作:人文精神的接力棒[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袁修银;;人文精神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10 李云;;让人文精神在素质教育中闪光[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人文大学副校长 陆祖汶;“人文精神”之我见[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程倩春;人文精神:传统与现实[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3 宫希魁 戴学章 曲真儒;人文精神:现代化城市之魂[N];辽宁日报;2000年
4 仇忠海;重视人文精神的弘扬[N];文汇报;2003年
5 赖邦凡(作者系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提炼重庆人文精神的三个原则[N];重庆日报;2006年
6 苟欣文 郭诏彬;培育当代重庆人文精神 提升重庆发展精神动力[N];重庆日报;2006年
7 邵康庆;重庆人文精神与图书馆[N];中国文化报;2006年
8 见习记者 杨力叶;重视人文精神是全体桂林人的责任[N];桂林日报;2007年
9 见习记者 杨力叶;人文精神是软实力的核心部分[N];桂林日报;2007年
10 许承纪;我们需要怎样的城市人文精神?[N];桂林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娜;人文精神的消隐与回归[D];复旦大学;2010年
2 于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人文精神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张桂芳;数字化技术时代中国人文精神解读[D];东北大学;2008年
4 纪明泽;学校:弘扬现代人文精神的家园[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杨晓;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传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继恒;环境法的人文精神论纲[D];武汉大学;2011年
7 刘子贵;论“两种文化”矛盾与人文精神的构建[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丽萍;中西法的人文精神发展之比较[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梁向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文精神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志伟;论和谐社会视野下人文精神的建构[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车丽娜;论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的互动协调发展[D];长安大学;2010年
5 周一鸣;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的困惑与追寻[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立荣;法律的人文精神之现代意义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范宜涛;论武警学员人文精神的培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静;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文精神的建构[D];郑州大学;2006年
9 刘军;论法律中的人文精神[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10 李凤;试论网络人文精神及其建构的实践基础[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848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1584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