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新时期传承和弘扬红色家风的机制探析

发布时间:2018-07-17 04:56
【摘要】:红色家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和弘扬红色家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文化自觉,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必然要求,是家庭文明、社会和谐、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活水源头。传承和弘扬红色家风需要充分认识红色家风的文化建设价值、家庭文明建设价值和党风建设价值,构建动力提升机制;需要构建由资源体系转化为内容体系,再由内容体系转化为传承体系,最后由传承体系转化为大众的践行体系的资源转化机制;需要构建抓住关键少数、突出重点群体、强化社会普及的对象区分机制;需要构建强化家庭的基础作用、发挥学校的核心作用、扩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辐射作用的合力形成机制。
[Abstract]:Red family style is the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people.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red family style is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that the Chinese Communists should have,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not forgetting the initial ideal and ambition, and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continuing to advance, and is the source of the living water of family civilization, social harmony, the prosperity and strength of the country, and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nation.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red family style, we need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value of the red family style, the value of family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value of party style construction, and build a dynamic promotion mechanism, and build a system from a resource system to a content system. Then from the content system to the inheritance system, and finally from the inheritance system to the mass practice system of resources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need to build a key minority, highlight key groups, strengthen the social popularization of the object differentiation mechanism;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basic role of the family, give play to the core role of the school, and expand the resultant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radiative role of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base.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四川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中心2017年度重点课题”(SLXF2017-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64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湘淮,陈敬良,丁蔚苒;浅谈道德明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1年07期

2 常超;论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道德能力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03年04期

3 陈宇波;肖松;;关于加强村民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黄月细;;公民道德:道德建设制度化的视域探讨[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刘丙元;;生活叙事:道德教育方式新取向[J];教学与管理;2007年01期

6 董海霞;;从宗教与道德的关联视角审理道德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21期

7 曹建芳;;公共生活与公民道德[J];才智;2012年35期

8 王静波;“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研讨会综述[J];道德与文明;1994年02期

9 徐艳玲;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5年01期

10 刘武军,刘明贵;试论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J];天中学刊;1998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天赐;;加强“小公民”道德建设:防范青少年犯罪的治本之策[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覃幼凌;;加快网络空间的公民道德建设步伐——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徐斌;;教师应注重学生公民道德情感教育和培养[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石海红;;新形势下的社会道德品质的养成和发展[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5 韦启光;;道德建设在构筑贵州“精神高地”中的地位和作用[A];“构筑‘自觉自信自强、创先创新创优’精神高地”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潘艳;;公民道德建设活动重在全社会参与[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苏荣纲;;切实培养良好“官德” 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学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一点体会[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杨秀香;;走向制度化的伦理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道德建设的反思[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9 熊德利;;探索适合于新形势的道德理论体系及教育对策[A];浙江省暨华东六省一市党史系统纪念建党八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吴丹阳;;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深入开展传统美德教育[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六卷)[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思想》杂志总编辑 钱永祥;克服道德异化,恢复道德的生命力[N];东方早报;2012年

2 记者 刘勇;大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 大力弘扬道德模范的伟大精神[N];江西日报;2013年

3 本报评论员;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与制度保障[N];法制日报;2003年

4 教育部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夏伟东;公民道德建设的重中之重[N];经济日报;2001年

5 赵建英;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道德建设[N];山西日报;2003年

6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祝谦;道德建设七题[N];新疆日报(汉);2001年

7 邓伟志;完善道德结构 提升道德境界[N];学习时报;2006年

8 田承坤;道德的本质与社会功能[N];本溪日报;2007年

9 ;关于向道德模范郑久强、常玉珍同志学习的决定[N];唐山劳动日报;2007年

10 记者 万川明;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要向全国道德模范学习 做道德高尚努力进取为人民作出贡献的人[N];河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邱德亮;论社会角色责任与角色道德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艳艳;文化与道德的关系及道德建设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郑光才;论道德回报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严泽群;中外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建设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温海英;微博文化对社会道德影响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3年

5 黄乾政;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公众道德建设[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杨苏慧;中国传统道德对当代道德建设的价值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7 邱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一体化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兰娟;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D];闽南师范大学;2013年

9 武新环;当前我国公民个人道德荣誉感问题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10 刘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职业道德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291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1291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7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