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论道德虚构的价值向度及其功能

发布时间:2018-11-16 14:04
【摘要】:道德教育是道德概念之后的非先验存在,即道德和道德教育既存在逻辑上的顺序,也存在时间上的顺序。道德和道德教育之间需要一定的"媒介",进而让本体虚无的道德被人理解和接纳。道德虚构是中西方历史上从未舍弃的道德教育范式,通过将抽象的道德理念形象化、具体化的方式,让人们认同道德的本质,接纳道德话语的重要意义,并且使之成为个体道德实践的学习样本。道德虚构具有道德教育价值向度、功利性价值向度以及趋向生活世界的价值向度。具有帮助个体塑造道德信仰的功能、维护道德教育的合理与合法性功能、促进与构建和谐社会道德秩序的功能。
[Abstract]:Moral education is the non-transcendental existence after moral concept, that is, moral and moral education exist in both logical and temporal order. A certain medium is needed between moral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so that Noumenon morality can be understood and accepted. Moral fiction is a moral education paradigm that has never been abandoned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and the West. By means of visualizing and concretizing abstract moral ideas, people can identify with the essence of morality and accept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moral discourse. And make it become the study sample of individual moral practice. Moral fiction has the dimensions of moral education value, utilitarian value and value towards the world of life. It has the function of helping individuals shape moral belief, maintaining the rationality and legitimacy of moral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and constructing the moral order of harmonious society.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社会主义语境下的道德虚构设计与实践研究”(CEA140169)
【分类号】:B8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寿祥;试论社会发展价值向度[J];求实;2000年10期

2 庞井君;;文风的价值向度[J];人民论坛;2014年07期

3 顾友仁;方爱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向度——近五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要[J];伦理学研究;2011年02期

4 林学达;;发展伦理:科学发展的重要价值向度[J];理论学习;2008年07期

5 刘红玉;彭福扬;;马克思的创新价值向度论[J];哲学研究;2012年05期

6 唐凡茹;“以笔为旗”的精神卫士——二十世纪90年代理想主义文学的价值向度[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赵娜;;历史评价系统中价值向度的转变与反思[J];经济师;2014年06期

8 朱有志;邹智贤;;道德建设:价值向度的迷失与回归[J];伦理学研究;2008年06期

9 裴德海;;马克思“需要理论”的价值向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王芝兰;;大学写作教学中的“真诚”价值向度[J];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曾建平;韩玲;;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向度[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苏州大学东吴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李兰芬;“家在苏州”价值向度在哪[N];苏州日报;2014年

2 曾建平 韩玲;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价值向度[N];光明日报;2004年

3 苏州大学东吴哲学研究所 李兰芬;“家风家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凌宇;“和合共生”:中国模式的价值向度[D];安徽大学;2011年

2 陈娆燕;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价值向度[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357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3357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4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