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思想政治教育动力论

发布时间:2020-04-07 01:24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历史可能与人类社会一样久远,而在一个理性僭越的当代,科技在碾碎事物之间围墙的同时,却很难拼贴出灵动的心。教育者也不能像由符号编辑网络那样,任意格式化一个个生命,但是人在第一次自然生成之后,接下来需要的是第二次的意义生成,因为单个的生命不可能愿意作无规则的布朗运动。而在当今符号化、网络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而言似乎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动力不足或者方式不当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革命战争年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为了满足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服务;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又仿佛成了经济建设的工具---,这极易给受众留下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国家达到其目的的手段,进而引起受众的拒斥。为了避免晕轮的扩散,消除受众心理的余晕,本文拟以建立位似三角形模型的方式,澄清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以人为中心,在合规律与合目的的基础上,沿着一定的轨道定向开放的三条动力轴,游牧着前行者的思想。在这个没有中心的中心世界中,飘起了陡然倒塌的一个个偶像所激起的片片尘埃,重新矗立起的一个个思想的他者。需要、思和诗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三体,丰富着处于位似中心的一要素人,使之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育人而非制器,是身、心与灵的统一。 在借鉴张耀灿、邱柏生的矛盾动力论,陈秉公的实践动力论,沈壮海的效果动力论,刘建军的信仰动力论,马奇坷的需要动力论基础上,我力求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动力就是以人的自由发展和完善为中心,以人在特定历史阶段上需要的满足为基轴,以及和基轴有辩证关系的理性和非理性所组成的立体、开放、扩张的动态定规系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本身及与之有关的整个社会系统产生推动力量的总称。 为了使问题在分析时显得明了,我们对客观事物进行思维的抽象使之概念化,从而获得了建立模型所需的思维之砖,再运用逻辑的力量,建构起模型之厦,然后在模型的引导下去指导实践。经过客观事物概念化---抽象概念模型化---理论模型客观化的演绎,逻辑的力量才可能叩开理性者的心门。当然,模型不是对现实忠实的复写,世上也没有绝对的零度,生命的源头本来就有烟有雾,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界限就像一个浮动的游标,二者的区分没有绝对的卡尺,要不然生命何来灵动? 自文艺复兴以来,“我思”放逐了上帝。从此,作为主体的“我”一路高歌猛进,万物都以“我”为中心,都需要经过“思”的衡量,才可以证明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自然、生态等等他者因理性的眼睛已经致盲而被排除在视域之外,与之相对的是“经济人”、“理性人”的假设获得认可,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理性僭越了非理性。哲学是一切理论的变革的晴雨表,自布伦塔诺的“意向性”学说后,胡塞尔的交互主体说,都把他者重新放在了聚光灯下,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力比多等观点,更是彻底揭穿了人类的高贵。非理性本来就是人自身的一个完整部分,只不过是属于野兽的一半。需要、思和诗三者的有机结合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人”。 按照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动力分为功利性动力和非功利性动力,上行动力和下行动力,人育型动力和物育型动力等等,这种条分缕析式的分析是为了看清事物内在的复杂性,分析只是为了更好的综合。 最后一部分主要论述动力的整合与规律,整合须遵循一定的机制。在位似图中一条需要---满足张力轴就表明了利益的位置,它是诸多动力整合的一个传导机制,需要的满足本身就是利益。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中,有些教育者谈“利”色变,唯“义”是从,好像大家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这既不符合时代的特征,也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可谓是“欲遮还羞”。当然,这并不是要我们大家唯利是从,只是说合理的利为我们现阶段生存之必须,这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另外一个目的---使人诗意的栖居在这个世上并不矛盾。另外一条动力整合机制是文化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就是文化的传播和传递的过程。甚至连利益整合都受到文化的制约,下行动力的社会化也是文化规训功能发挥的结果。这里要说明的是社会化并不是同一化,社会化提供的是一个方向、培养的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有规训的“差序”格局,而同一化,按照洛伦兹的观点,必然会给社会带来冲突。另外,整合动力的还有心理因素、情感因素、压力因素,他们一起织就着社会的整合之网。动力不足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影响无需赘述,这也并不是说动力越多效果越好,这有一个度的问题。边际效用递减律主要阐述的就是这个问题,每个受众之所以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而甘愿冒着损失其他的机会成本的风险,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给其带来更高至少是相等的满足度。论及度时就要有一个标准,这就是以需要为动力轴的社会标准,以思性为动力轴的客观标准和以诗性为动力轴的主观标准。另外一条规律是异化中心律,异化是一个历史现象,不应该成为伦理范畴,它是生产力发展的附属品,是时间的产物,也唯有用时间去消除,其余的都是徒然。信仰、理性、分工等等都存在异化,甚至可以说都是异化,因为人在追求理性的同时,不知觉的掉入了非理性的陷阱。人在异化过程中,我认为并没有被“移心化”,沙滩山的足迹可以抹掉,但人已走过。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希廷;周加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涵[J];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11年06期

2 迟进武;;“经济人假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学习月刊;2011年12期

3 王爱娥;;文化馆工会工作的政治性与文化性[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年04期

4 李雪民;;基层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求实;2011年S1期

5 易娇艳;;思想政治教育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0期

6 朱慧玲;;浅议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J];理财;2011年08期

7 孙峰;;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政工学刊;2011年09期

8 赵丛肖;;依托红色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09期

9 杨洪江;孙英;;试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基于哲学价值论的一种认识视角[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1年03期

10 王天相;;按“三高”标准搞好政治教育[J];政工学刊;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赖英腾;;谈人的全面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第十二届科学论文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2 赵子林;;浅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孙慧玲;唐桂娟;;回归生活世界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的契合[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刘芳;;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人学透视的时代价值[A];人学论丛:第九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C];2007年

5 陈永福;;加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6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6年

6 郭焱;;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A];学习“十六大精神”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余俊;;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管理的内容和原则[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8 李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人学反思[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9 张美琴;;领导干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A];全国领导科学第八次学术讨论会论文精选[C];2001年

10 邱子辉;;构建三级配套体系,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马跃华邋通讯员 李静;厦门大学:让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角[N];光明日报;2008年

2 东海舰队某观通旅政委 李建海;要善于激发大学生士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感[N];解放军报;2008年

3 文选德省政协副主席;《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纵论》序[N];永州日报;2008年

4 杨贤芹;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N];六盘水日报;2008年

5 刘富书 彭俊武;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费比[N];学习时报;2009年

6 王桂华 张强 李发;论全球化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N];廊坊日报;2009年

7 石家庄铁道学院人文分院 孙爱霞 冯宪书 王久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辩证法[N];光明日报;2009年

8 刘云奎;“三个紧贴”提高教育质量效益[N];战士报;2009年

9 记者 阿孜古丽;我区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N];西藏日报;2009年

10 李希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涵[N];解放军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探要[D];上海大学;2010年

2 师震;论自我意识自觉的机制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D];上海大学;2011年

3 孙树文;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立慧;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5 郧在廷;西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金情;人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7 周从标;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胡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沈大光;非理性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付宏政;思想政治教育的音乐之维[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运用现状及其开发的措施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刘建柏;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玉;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楠;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动员中的作用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5 徐洪强;新时期中学艺体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娜;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心理倾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D];兰州大学;2011年

7 郭沛霖;从传播学角度探索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8 王海萍;论高校公共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西南大学;2010年

9 韦顺国;新农村建设中广西山区少数民族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10 童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172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6172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9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