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荣辱观及其现代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2-09;D6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仁君;;论先秦儒家对“孝”的哲学架构[J];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03期
2 欧阳询;;先秦儒家“礼治”思想平议——以《荀子》与《礼记》为视角[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张苏;;浅议网络时代大学生荣辱观教育[J];青春岁月;2011年18期
4 郑军;;论士冠礼仪式体现的先秦儒家“成人”教育思想[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朱璐;;先秦儒家天论思想的兴起、内容与理论功能[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4期
6 程艳芝;;先秦儒家的人文关怀[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7 朱志峰;杨冰;;论先秦儒家传统价值观的现代价值——以教育为视角[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马晓颖;;先秦与古希腊美德伦理思想比较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刘美红;;公正与疏导:先秦儒家对社会“怨”情的防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10 雷永强;;先秦时期“乐德”观念的内涵及其嬗变[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玲;刘海君;;论荀子的荣辱观及其启示[A];孔学研究(第十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三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顺英;任正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荣辱观[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黄启后;;吸纳儒家经典资源培育社会主义荣辱观[A];孔学研究(第十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三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林辉;;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长效机制与途径方法[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6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6年
5 李正亭;;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A];孔学研究(第十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三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政杰;;借助荣辱观的评价力量大力营造尊长敬老的良好氛围[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李世文;;浅谈办公室工作人员如何践行和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A];甘肃省铁道学会文秘档委员会2006年度综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魏茹;;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9 姚定楷;;求真务实 加强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A];海南省“人才发展与荣辱观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杨锏;;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A];银龄睿智——为“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论文选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恩平(作者单位:居巢区委办公室);努力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N];巢湖日报;2006年
2 马卫平(作者系市中医院院长);牢记“荣辱观”追求大发展[N];长治日报;2006年
3 吴光玲;深刻认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N];闽东日报;2006年
4 周炳成;树立正确的荣辱观[N];光明日报;2001年
5 李建辉;知荣辱 树新风 促和谐[N];天水日报;2007年
6 甘肃省有色金属高级技工学校 张其旭;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N];甘肃日报;2008年
7 杨效禹 李桂平 王志远;荣辱观是司法为民的水平尺[N];朔州日报;2008年
8 记者 刘德灿;赣县荣辱观教育带来“三多三少”效应[N];江西日报;2009年
9 秦安县寺咀中学 员锋辉;学生荣辱观教育[N];甘肃日报;2009年
10 早报评论专栏作者 清华大学教授 田涛;大国小民的荣辱观[N];东方早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公山;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郑宏颖;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荣辱观[D];南开大学;2009年
3 王美凤;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4 成云雷;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郭振香;先秦儒家情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孔文清;弗洛姆自律道德及其对中国转型时期道德建设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慧;毛泽东的人生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陈继红;“分”与伦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廉清;荀子荣辱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米继军;先秦儒家中庸之道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尚伟;先秦儒家“比德”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谢王彬;先秦儒家师道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3 汪三汝;先秦儒家德育智慧及其现代启示[D];暨南大学;2011年
4 文之峰;巴别塔的建造[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5 康华茹;先秦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理想设计及其理论困境[D];郑州大学;2010年
6 王晓飞;先秦儒家“仁爱”思想及其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姚云云;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8 成相如;先秦儒家的命运观[D];苏州大学;2010年
9 蒋龙祥;先秦儒家德治思想述论[D];吉林大学;2004年
10 袁晓晶;先秦儒家对“礼”的精神生命之重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373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637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