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两型”社会建设中的节约观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8 21:45
【摘要】: 当前,长株潭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现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当前“两型”社会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增强资源意识、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已刻不容缓。这就要求我们在全社会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节约观教育,号召人们节约资源,反对浪费,保护环境。节约观教育是“两型”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本文从长株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出发,系统阐述了节约观的内涵、意义、内容和途径,主要分四个部分来进行研究和探索。 第一部分:总体上对“两型”社会建设中的节约观教育进行了系统概述。主要阐明了节约、节约观和节约观教育的内涵,分析了节约观教育的特点。这一部分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初步认识“两型”社会建设中的节约观教育,从而引起人们对“两型”社会建设中的节约观教育的新思考。 第二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阐述了“两型”社会建设下的节约观教育的现实意义:一是继承传统美德的需要;二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三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四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通过对节约观意义的认识,提高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第三部分:着重论述了节约观教育的的主要原则。首先,从人们的主体自觉性和社会规范角度来阐述,主体自觉性和社会规范二者是内在统一的。其次,提出节约观教育要结合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来进行,两者不可偏废。再次,节约观教育在强调坚持以经济为尺度的同时又要注重社会全面进步,从而体现节约观教育的价值。最后,从人本回归和天人合一两个维度阐述了节约观教育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四部分:探讨了实施节约观教育的途径。节约观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它在实施途径上既具有一般教育活动的共性,同时又联系了“两型”社会建设,因此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节约历来是关系人民生活、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建设“两型”社会,促进节约,不仅要求人们从实际行动上践行节约原则,厉行节约,而且需要从意识上加以引导,倡导节约文明,发扬节约精神,推动节约文化建设。节约观教育从“两型”社会建设的现实出发,以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的物质消耗、浪费作为起点,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来灌输节约思想,强化节约理念,使人们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和节约行为,减少资源浪费,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氛围,进而服务好“两型”社会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6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贵伦;;社会建设的三“W”、一“H”[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年08期

2 张林江;;当前社会建设的三大困境[J];传承;2011年16期

3 任岩;;积极发挥人大在推进我省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人民之声;2011年08期

4 王运征;;“社会建设”概念辨析及路径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视角[J];党政论坛;2011年07期

5 薛建中;;“切蛋糕”与“做蛋糕”的关联逻辑[J];人民论坛;2011年21期

6 戴长征;;社会建设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人民论坛;2011年17期

7 薛君;;社会建设的内涵、认知及其指标体系建构[J];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8 邹农俭;陶小军;;社会建设的若干重大制度建设[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9 刘秀芬;;道德建设与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和价值互补[J];唐都学刊;2011年04期

10 陶文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论争[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咏华;;以科学的“人本”理念引领主体社会建设[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2 张立群;;和谐文化视阈下的和谐社会解读[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3 陈力男;;试论高校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4 李中元;丁润萍;;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性[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5 缪菊莲;;科学发展民生档案工作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A];2009年甘肃省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于志葵;;从抗震救灾精神论德本主义社会的形成与发展趋势[A];转型期的中国未来——中国未来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满运来在“2007·学术前沿论坛”开幕布式上的致辞[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8 李春才;;从和谐生产力到和谐社会建设[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9 周峰;;浅谈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构建和谐社会[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10 李新运;田景梅;王慧艳;;山东省科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与对策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齐林泉;治理的革命:东西方视野交汇中的社会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胡轶坤 李立铎;汽车电子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N];中国汽车报;2005年

3 李希龙;发挥审计职能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N];中国审计报;2005年

4 黄德世 作者单位 中共崇左市委宣传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五个注意”[N];广西日报;2005年

5 魏立平;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N];乐山日报;2005年

7 赖容 郑飞飞 冯荣珍;深化帮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N];闽西日报;2005年

8 记者 乔睿;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N];青海日报;2005年

9 朱步楼;努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N];人民日报;2005年

10 ;和谐社会建设[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力f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2 李晓明;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谢开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社会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许超;在理想与现实之间[D];吉林大学;2010年

5 崔国富;学习型社会建设与教育的使命[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成殷姬;人际关系中的“和”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陈位志;执政党领导干部驾驭社会建设能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8 李晓壮;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9 魏爽;当代中国“知识中产”消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刘洪森;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洪;论红河和谐社会建设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付迪;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高朋涛;陕甘宁边区社会建设研究(1937-1950)[D];西北大学;2009年

4 陈晓钦;“两型”社会建设中的节约观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洪波;胡锦涛社会建设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金栋;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7 李斌;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基层社会整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敏;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论析[D];吉林大学;2009年

9 黄媛媛;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10 翟晓燕;马克思正义观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438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6438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7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