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网络媒介话语视域下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

发布时间:2017-03-24 01:13

  本文关键词:网络媒介话语视域下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今时代,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网络——人类伟大的科技发明,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思维及行为方式等都无不受其影响。可以说,信息网络的应用是利弊结合,给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是当前我们急需解决的重要难题。因此,论文对网络媒介话语视域下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的课题进行研究,对加强我国网络空间中的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开创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局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共分四部分:导论和三部分正文,导论介绍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特色与不足。正文第一部分,网络媒介话语与意识形态概述,研究了话语、媒介话语、意识形态的概念,网络媒介话语的存在形式、主要功能和作用特点,网络媒介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影响。正文第二部分,网络媒介话语视域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现状,研究了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原则、机遇和挑战。正文第三部分,网络媒介话语视域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通过本研究,为加强和改进网络媒介话语视域下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网络媒介 话语 意识形态 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导论9-17
  • (一)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9-10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0-15
  • 1. 国外研究现状10-13
  • 2. 国内研究现状13-15
  • 3. 已有成果评析15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15-16
  • 1. 研究思路15-16
  • 2. 研究方法16
  • (四) 研究特色与不足16-17
  • 一、媒介话语与意识形态概述17-26
  • (一) 相关概念解读17-20
  • 1. 话语17-18
  • 2. 媒介话语18
  • 3. 意识形态18-20
  • (二) 网络媒介话语20-23
  • 1. 存在形式20-21
  • 2. 主要功能21-22
  • 3. 作用特点22-23
  • (三) 网络媒介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影响23-26
  • 1. 通过“皮下注射”渗透意识形态23-24
  • 2. 通过“使用和满足”传播意识形态24
  • 3. 通过“象征形式”表达意识形态24-26
  • 二、网络媒介话语视域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现状26-34
  • (一) 建设的原则26-28
  • 1. 高度警觉、知己知彼26-27
  • 2. 积极应对、疏堵相伴27
  • 3. 与时俱进、着力创新27-28
  • (二) 建设的机遇28-30
  • 1. 拓展了意识形态的传播空间,扩大了意识形态建设的辐射力28-29
  • 2. 开辟了民意表达的新渠道,扩大了意识形态建设的群众基础29-30
  • 3. 增强了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强化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动力30
  • (三) 建设的挑战30-34
  • 1. 信息传播的网络化弱化了政府对意识形态的调控力31
  • 2. 信息传播的多元化挑战了主流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31-32
  • 3. 信息传播的随意性降低了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32-34
  • 三、网络媒介话语视域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34-42
  • (一) 占领网络舆论阵地34-37
  • 1. 搭建网络思政教育的新型平台34-35
  • 2. 培养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领袖35-36
  • 3. 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舆论斗争36-37
  • (二) 掌握网络话语主导权37-39
  • 1. 把握“时”,强化时效意识37-38
  • 2. 把握“度”,保证适度引导38
  • 3. 把握“效”,注重传播效果38-39
  • (三) 推进网络依法规范运行39-42
  • 1. 建立网络法制监管39-40
  • 2. 注重网络技术研发40-41
  • 3. 提高网民道德素养41-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8
  • 致谢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翠芳;;网络媒介对公民身份的社会建构[J];学习月刊;2008年04期

2 周宇豪;;表达权视域下网络媒介与公民政治参与研究[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3年00期

3 宋香云;姜东旭;;论我国对网络媒体的管理策略[J];理论视野;2007年01期

4 丛翠;;浅议网络媒介技术与青年政治观的塑成[J];青年与社会;2013年01期

5 郭荣梅;;论大学生网络媒介自主批判能力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31期

6 黄茜;;我国“网络媒介审判”现象的分析及防范策略[J];今传媒;2012年02期

7 刘婧;;网络媒介与社会沟通[J];协商论坛;2006年03期

8 葛华;;浅议从网络媒介中折射出的社会公信力危机[J];新闻传播;2011年10期

9 王哲平;周琼;;网络议政面临的挑战及其路径选择[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02期

10 李冉;;网络媒介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构[J];政治学研究;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高永亮;;社会转型期的网络媒介叙事:情绪宣泄与利益诉求的表达[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2 蒋晓丽;李玮;;网络媒介在社会管理模式变革中的双性角色研究[A];新闻教学与学术研究[C];2011年

3 顾雪松;;网络媒介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发展[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蔡明明;李江;;浅议我国大中城市全民健身发展的新景象——以南京为例对网络媒介组织大众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李蓓;;网络传播与博物馆观众视角[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刘杨;;浅议网络时代耽美文化的传播——同人女的小众亚文化[A];第二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1年

7 周鸿铎;;“互动”、“融合”是新媒介生存和发展关键[A];新媒体:竞合与共赢[C];2007年

8 冷传莉;;成为法律人——贵州大学法学院新生开学致辞[A];贵州法学(2014年第3期)[C];2014年

9 陈薇;;台网融合中的网络媒介呈现与受众参与——对凤凰卫视与凤凰网的台网融合与互动实证研究[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0)——信息全球化时代的新闻报道:中国媒体的理念、制度与技术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勋燕;网络媒介快速发展关键在打造产业链[N];通信信息报;2003年

2 陈勋燕;产业链:网络媒介快速发展关键[N];中华新闻报;2003年

3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党建与网络社会管理研究”主持人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博士 薛小荣;提升主流媒体的网络媒介交流能力[N];光明日报;2013年

4 孙抒远 前锋农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唐桂香 前锋农场社区居民委工会主席兼政工干事;浅谈如何加强新时期网络媒介监管与宣传[N];黑龙江经济报;2013年

5 杜书瀛;网络媒介:解构与重建文学世界[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6 山西电视台 郑然;浅谈网络媒介的内容生产机制与盈利模式[N];山西日报;2011年

7 林金芳;作为公共通道的网络媒介[N];亚太经济时报;2008年

8 林雪霏 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公众议程的单向设置模式被颠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郑虹 刘俊辉;网络媒介舆论影响及未来走向[N];中华新闻报;2004年

10 记者 吴m#麓;人肉搜索该不该继续?[N];北京科技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永亮;网络传播消费主义现象批判[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明星;网络媒介文化的集拓化特征及其社会效应[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柴毅;网络媒介与人和社会的变革之关系[D];吉林大学;2007年

3 于娜;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政治功能的比较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4 常书辉;网络媒介视角下的大学校园御宅现象探析[D];广西大学;2012年

5 田昕;小学生网络媒介使用行为实证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6 司马湫;我国网络生态系统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7 杨静;网络集体行动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8 程晨;“90后”网络媒介形象建构实证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9 姜慧;网络媒介话语视域下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D];内蒙古大学;2016年

10 陈盼;公众使用网络媒介的技术条件研究—现状、原因及对策[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网络媒介话语视域下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48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648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0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