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4 17:32
【摘要】: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毋庸置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目标、战略选择、体制模式、社会文化及价值体系。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型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乃至社会领域的改革全面启动。3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这一切伴随着国际领域中迅猛的全球化浪潮,给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活动、行为方式等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个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和矛盾突显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难免会有人产生疑惑、误解,甚至迷失方向。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和要求,明确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在全球化趋势日渐加强、世界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党中央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充分反映社会现状和时代要求而提出的全新命题,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创新。 本文正是基于上述的理论和现实背景,探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全文主体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对本文的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本题的研究现状、本文采用的技术路线等进行概述。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丰富真实内涵。从对意识形态的一般性概述入手,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立背景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阐述。通过对有代表性人物的理论的概述,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东方和西方的发展予以归纳和评述。在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在东西方的发展进行考察后,从不同角度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丰富内涵;最后从社会基本矛盾、阶级分析、社会结构和人的发展等四个维度论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唯物史观依据。 第三部分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通过对价值、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等基本概念的厘清,进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包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发展历程的简单回顾,继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和功能进行深刻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区别进行辨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非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予以明晰。最后,在先前对意识形态与价值体关联性的一般性论述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联性,从理论基础、理论内容和阶级角度等三个方面予以准确把握。 第四部分主要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的挑战及其解决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面临着内外环境的诸多挑战,其中有来自时代背景的、有来自社会转型的、有来自体制转轨的、有来自信息技术更新和变革的;应对这些挑战,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定要坚持将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创新性和继承性相结合、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理论化和大众化相结合等原则,重点以理性来批判和反思当代西方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转型期的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挖掘和创新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渠道和方式、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主导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等五个方面,探索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路径。 第五部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联系起来,力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做些积极的思考。通过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及人的全面发展等四个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创造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良好氛围,表明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和迫切要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良好和谐的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A811;D64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表述的学习教育[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薛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道德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636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6636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2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