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社会转型期耻感缺失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0-06-25 15:15
【摘要】: 耻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的重要范畴,已经根深蒂固地融入了人们的道德实践之中。知耻明善不仅有助于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激发人们的进取向上精神,有助于化“他律”为“自律”,同时也助于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在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传统耻感思想,加强对国民进行耻感教育,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针对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各领域出现的耻感缺失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了耻感的缺失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运行、发展和完善的重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知耻的重要性及其对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同时探讨了社会转型期耻感教育的基本路径与方法。旨在通过进行耻感教育改善社会转型期的不良风气,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648
本文编号:2729329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648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方园;;论社会转型期耻感的淡化与重塑[J];考试周刊;2012年58期
2 方园;;试论社会转型期耻感的淡化与重塑[J];湘潮(下半月);2012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邹宝刚;中学历史教学与学生国耻意识的培养[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丽敏;城乡结合部高中生道德现状与教育途径探析[D];新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29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729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