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尔干的纪律精神及其当代道德教育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6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立中;现代性的问题及处方:涂尔干主义的历史效果[J];社会学研究;2003年05期
2 冯婷;涂尔干论职业伦理和公民道德[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04期
3 李峰;个人、社会与法律——涂尔干的法社会学思想[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4 葛洪义;社会团结中的法律——略论涂尔干社会理论中的法律思想[J];现代法学;2000年04期
5 张转平;;关于“自杀”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年28期
6 赵莹;;涂尔干道德教育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改革与开放;2009年04期
7 焦旭鹏;;刑法在社会中的角色 埃米尔·涂尔干刑法思想的解读与反思[J];中外法学;2009年06期
8 唐礼勇;;社会学方法的规则:来自涂尔干的观点[J];学理论;2010年11期
9 于帮存;;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及其社会分析方法[J];法制与社会;2007年09期
10 米传勇;陈巧燕;;行政犯罪刑罚轻缓化片论[J];东南学术;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伟;;以涂尔干集体意识的观点浅析当前社会秩序的维持[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兆曙;;涂尔干的遗产和遗憾[A];秩序与进步:中国社会变迁与浙江发展经验——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肖瑛;;构建总体性的友好社会——涂尔干的社会团结思想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4 杨明华;;物缘文化与地方经济[A];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C];2008年
5 原威则;;社会学家眼中资本主义社会与人的发展[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6 高丙中;;社团合作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有机团结[A];2006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C];2006年
7 陈涯倩;;试论共同体的宗教本质[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苏明月;;质疑“犯罪有益”——一个对迪尔凯姆犯罪概念的语义与逻辑分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苏明月;;质疑“犯罪有益”——从E·迪尔凯姆说起[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10 孔一;;规范的内外破解:道德突破与伦理消解——对犯罪形成过程的实证研究[A];犯罪学论丛(第七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肖自强 渠敬东 姚福燕;涂尔干的现代性主题:道德个人主义与法团公共性[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田建明;莫斯:启发对社会现象的深层思考[N];中国民族报;2009年
3 方旭东;双重荒诞[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雷启立;“余数”或者“无用之用”[N];文汇报;2007年
5 田建明;涂尔干及其对社会学人类学的贡献[N];中国民族报;2008年
6 邓晓芒;涂尔干宗教学方法论的误区[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7 渠敬东;如何阅读杜尔干[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8 王铭铭 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中国之现代,或“社会”观念的衰落[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9 秦晖;价值关怀与实证研究[N];南方周末;2010年
10 特约记者 郭忠华;权力、结构与社会再生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晁天义;先秦道德与道德环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兆曙;非常规行动与社会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郝方f ;刑罚现代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4 周晓静;课程德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付洪泉;现代性的哲学误读与社会学阐释[D];黑龙江大学;2007年
6 姜立强;北村社会制度[D];上海大学;2007年
7 刘锦春;仪式、象征与秩序[D];南开大学;2005年
8 陈彬;宗教权威的建构与表达[D];上海大学;2007年
9 刘拥华;社会世界的底蕴:从二元论到二重性[D];吉林大学;2007年
10 葛磊;刑事制裁体系近现代史纲[D];北京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昕;涂尔干的纪律精神及其当代道德教育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郭春雪;涂尔干的纪律精神对培养小学生道德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君;涂尔干职业伦理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4 黄振羽;社会的结构维度与象征维度[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胡晏瑜;基于人的尺度的教育[D];浙江大学;2012年
6 王迅;涂尔干社会理论的文化之维[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7 杨靖;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宗亮;论涂尔干集体意识[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9 杨丽丽;象征的社会整合功能探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10 罗胤斌;涂尔干人类学思想探析[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296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729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