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吴玉章大学德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与现实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明芳 ,方玉香;论我国大学德育的目标[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995年05期
2 李盈;吴玉章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6年06期
3 张志忠;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德育工作的思考[J];思想工作论坛;1995年03期
4 骆郁廷;面向现代化:大学生德育改革的根本方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0年Z2期
5 文昌聿;;吴玉章参加长征了吗[J];咬文嚼字;2011年03期
6 ;东隅已失,桑榆未晚[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1年02期
7 张志忠;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德育工作的思考[J];内蒙古宣传;1995年06期
8 宁晓菊;大学德育的失落与重塑[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吴玉章不图高位[J];学习导报;1996年04期
10 丁东;;吴玉章“挽救”谢韬和李新[J];文史参考;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春明;文辉;;大学德育激活式教学法的应用及其思考[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2 龙建成;强建周;;信息化校园与大学德育的超越[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3 袁翔珠;董雄报;;网络德育与传统德育比较[A];跨入新世纪——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之路[C];2005年
4 吴品云;;网络教育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方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二)[C];2009年
5 区年华;;积极研究创新,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效果[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6 刘晓武;;试论班主任工作在“三结合”德育环境中的构建[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安徽卷)[C];2010年
7 李金万;;锐意创新重实效 德育工作结硕果[A];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典型文集[C];2007年
8 伍自炳;;浅谈中职学生德育现状、成因及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西南卷)[C];2012年
9 谢贻祥;;中小教育工作地困境和对策[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二)[C];2009年
10 陆锐;;扎实开展德育工作 创建和谐文明校园[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宁夏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骆郁廷;虚拟与现实贯通的大学德育力作[N];湖南日报;2010年
2 刘尧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大学德育:勿向社会放逐道德流浪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张兴华;当代大学德育走向的理性思考[N];光明日报;2009年
4 北京工业大学 冯培;网络时代的大学德育[N];光明日报;2000年
5 单纯刚 史俊庭;贫困差距冲击学子心灵,大学德育难回避[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6 朱坚强;大学德育创新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4年
7 张伟;“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统一[N];河北日报;2005年
8 记者 杨育彪;践行大德育花人[N];朔州日报;2008年
9 张兴华 刘好光;大学德育:如何走向首要位置[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陈金明 殷传胜;道法自然 开创大学德育新里程[N];中国教师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楠;大学学科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朱炜;文化视域中的高校德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戴岳;找回失去的“道德自我”[D];西南大学;2009年
4 雷新勇;公共政策的司法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霍宏霞;论权利推定[D];吉林大学;2008年
6 邓巍;德沃金法律阐释理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7 刘秀峰;“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及其引导[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董国强;基于德育弦论的高校落实“德育为先”的理论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9 孙晓峰;高校德育管理机制构建及运行中的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10 赵敏;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珍;试论吴玉章大学德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与现实启示[D];延安大学;2012年
2 李佩霞;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德育改革[D];宁波大学;2010年
3 孙义兰;中国与新加坡当代大学德育的比较研究及启示[D];兰州大学;2010年
4 陈琳;大学德育工作中的伦理关怀探析[D];南华大学;2011年
5 令狐彩桃;大学德育进网络探索[D];武汉大学;2003年
6 史凌云;论大学德育与中学德育的有效衔接[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张蕾;新世纪大学德育环境的互动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剑波;中美大学德育比较[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9 王颖;论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的衔接[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施灏;网络时代的大学德育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363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736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