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导地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0 11:03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导地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从法国著名学者德斯杜特·德·特拉西将“意识形态”一词通过《意识形态概论》介绍给世人,关于“意识形态”科学内涵和功能适用的讨论就从未止歇,纵观理论长河,主要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源自特拉西本人的观点,他将意识形态看作是一种“观念的科学”,用来与陈旧的传统观念相对立,可以看出,对于意识形态的功能,他本人持有的是肯定、积极的态度;第二种是源自无产阶级理论家马克思的观点,他认为,意识形态是具有“虚假性”的概念,对现实进行“遮蔽”和“扭曲”,它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具有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功能,从而得出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对意识形态概念持有批判、否定态度的观点;第三种则是来自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的观点,“意识形态”在他这里仅以普通名词的性质出现,是一个中性的、描述性的语汇。三种观点所站的角度、论述方式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但各自成理,不可孤立对待。不论是肯定的、否定的,还是中性意义上的“意识形态”都表现出了学术语言的魅力,同时也赋予理论界以站在不同视角、不同立场中探讨社会意识新的蕴意。有意义,必然被追捧。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学者的学术灵敏性中被塑造成为时代热门“话题”,而不同国家的社会实践又给这一话题加上了各具特色的“语境”,情景模式下的话题争论自然而然少不了“话语权”的争夺。不论是否是出于主动去争取,中国,作为21世纪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发展中大国,不可能在这一国际话语体系中失去席位,故,研究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这一课题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中国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话题引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从蒙昧到进步这一发展历程中的指导作用毋庸置疑,然而,当代中国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总是与“指导”或“主导”这两个词汇同时出现,一字之差,差在哪里?作为主语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在当代中国,到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再或者是二者的结合?它们之间究竟有何区别和联系?如何确定其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地位?该定位有何重要性?精准定位又会给中国社会实践的未来带来怎样的发展红利?在很多人心中仍无明确答案。于是,“地位”的主角概念模糊,“指导”与“主导”混同,广大群众在融入中国时代话语的过程中遇到了“艰涩”、“难懂”的瓶颈,使党和人民内外共生的合力发挥受阻,故,针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定位进行研究,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就文章内容来看,四个关键词(“意识形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定位”)统领全文,通过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认识,进而意识到“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在“当代中国”语境下,将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中的“马克思主义”之科学内涵加以区分,指出“定位”的现实意义;两个关键词(“指导”、“主导”)理清概念,从文法、学理、功能三个维度分别对“指导”和“主导”两个词汇的科学内涵加以定义,分清界线;两种模式(“投射模式”、“照耀模式”)结合推进,给“指导地位”和“主导地位”以形象的模式定位,明确主语内涵;两个词组(“指导地位”、“主导地位”)缺一不可,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中,明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地位”不可或缺,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三个动词(“回归”、“宣传”、“创新”)铺设道路,于困境中要机遇,现实路径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民心,稳固党群关系,内外共生,合力实现“中国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 意识形态 指导地位 主导地位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11;D6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8
- 一、问题的由来10-12
- (一)理论层面11
- (二)现实层面11-12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2-16
- (一)国外研究现状13-14
- (二)国内研究现状14-16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16-18
- 第一章“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18-28
- 一、认识“意识形态”18-20
- 二、意识“意识形态”20-23
- 三、“当代中国”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23-28
- 第二章“指导地位”与“主导地位”的科学界定和比较分析28-42
- 一、文法维度下的“指导”与“主导”29-31
- (一)源起:“字”的原始意义29-31
- (二)演进:由“字”组“词”31
- (三)形成:组“词”造“句”31
- 二、学理维度下的“指导”与“主导”31-36
- (一)从文本中找答案----横向追问:“指导”与“主导”交织32-33
- (二)由政策中看原因----纵向探索:“指导”向“主导”发展33-36
- 三、功能维度下的“指导”与“主导”36-42
- (一)主流声音:“指导”36-38
- (二)时代呼唤:“主导”38-42
- 第三章“主导地位”的必要性及其现实路径42-54
- 一、“两种模式”明确“主导地位”的必要性42-48
- (一)“投射模式”的单一指向性43-45
- (二)“照耀模式”的功能意义45-48
- 二、“三条道路”确定现实路径48-54
- (一)理论回归:立足经典文本,强化理论建设,坚定道路48-50
- (二)加强宣传:突破传统媒介,更新宣传方式,与时俱进50-51
- (三)创新应用:稳固理论基础,,发动群众参与,合力共生51-54
- 结语54-56
- 参考文献56-62
- 致谢62-6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4-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吾金;;探寻马克思的当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01期
2 胡玉荣;;强化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J];观察与思考;2014年01期
3 胡银银;;近年来国内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回顾与述评[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4 朱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日常生活向度[J];理论探索;2013年06期
5 刘荣清;祖权;;论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主要路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6 罗会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05期
7 杨昕;;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及其实现[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8 张悦;;浅议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启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9 胡馨月;;从整体上打造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J];河北学刊;2013年01期
10 张悦;;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对策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2012年04期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导地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69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76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