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主体间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发布时间:2020-08-31 19:54
   主体间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指通过西方哲学中主体间性相关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体展开,建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即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理论内在的拯救主体、重新立“人”的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的、具有科学性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之一。深入系统的研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新时代条件下的各种挑战,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局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化、现代化、人性化建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文章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交代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积极意义、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文章第二部分,在阐明了主体、客体、主体性等概念之后,分析了主体性理论以及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而后在揭示近现代因为主客二分思维指导下人类主体性过度弘扬所凸显种种弊端和局限的基础上,分析了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的历史进程,并指出了主体间性的理论内涵。 文章第三部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的条件下,廓清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四个方面的基本阐述及其理论内涵,阐明了主体间性相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之间相辅相成的辨证统一关系。 文章第四部分,系统分析了我国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发展过程,具体分析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四种认知模式及其弊端和不足,认为极端化的“主客二分”思维方式是其根本原因,从而提出了从主体间关系的视角出发,积极借鉴主体间性相关理论,建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文章第五部分,具体提出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实现是建立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并分析了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征,指出了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原则、所应坚持的理念及其实现的过程和基本方法。
【学位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D64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宇;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3 黄永久;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实现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4 刘军卫;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D];安徽大学;2011年

5 徐爽;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关系的重构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2年

6 邓瑞琴;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092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8092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0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