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在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2 18:58
本文基于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的关切,以哲学前提批判反思的思维方式,通过新的视角审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可能的元问题,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系统的构建提出一个新的范畴,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在结构”。旨在揭示以人为本和交互理解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可能的重要前提基础是教育者思想中的“先在结构”。文章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的概念、内涵、构成和特性等基本规定性阐释的基础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形成、显化的机制和功能,通过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境遇,预设理想化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的可能维度和通达境界,并且提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的原则和路径,为深入探讨和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性前提问题做出有益的尝试。文章主体部分包括四章: 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的基本规定性。本章从对于“先在结构”语源词义的分析入手,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的特点,提出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的概念,即特指面向将要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之前,教育主体秉持历史和时代赋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和目标等既定观念和思维模式,在宏观把握受教育者思想状况的情况下,所先行具备的思想要素、预存立场和期待图景的总和。它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系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想结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前提基础和依据,它规约着思想政治教育何所依、何所向、何所为。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主要由非物质要素群、先见视角的预存立场和目标规划的意愿图景等基本部分构成,具有主客同构性、历史融通性、组织协调性和生成显现性等主要特性。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的机制与功能。本章侧重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的形成机制和显化机制,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的功能。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既得性文化积淀奠定先在结构的底色基调、熏陶性时代环境引导先在结构的发展方向、规范性教育制度约制先在结构的基本框架、建构性主体经验决定先在结构的水平样态,等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的显化机制主要从如下几方面阐释,即去蔽:将隐性意识外化为显性意识;升华:将自在存在生成为自为存在;整合:将前有要素组合成目标任务;表征:将思想结构表达为语言结构。并且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所具有的的意义诠释、价值前瞻、目标定位、资源统筹、效果预判等多方面功能。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现实境遇的深度审视。本章从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所身临的困境、场域和过程三个层面进行思考,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的现实处境和具体情境。首先,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面临着诸如工具理性高位与价值理性缺位引起结构失衡、脱离生活世界与忽视生命体验造成认同障碍、泛化交互主体与遮蔽交互对象导致前提缺失等困境。其次,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所处的场域,主要包括共在境遇:教育主体与接受主体在场域内共存;角色凸显:教师从各类的教育主体中脱颖而出;对象观照:交互主体的关系中不可遮盖的范畴;理解循环:教育场域的内外的信息传递和交换。最后,以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内的教师角色为中心,按照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前、中、后顺序,分析先在结构的不同状况和前后变化。主要阐述前教育:教师入场前的教育准备的先结构;如何进场:教师主体先在结构的过程控制;自我反思:教育后的先在结构反馈与更新等内容。 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的优化策略与理想建构。本章为全文的落脚点,阐述了理想化先在结构的可能维度、通达境界、优化原则和建构路径,旨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在结构以期在实践中促其完善和发展。其中,理想化先在结构的可能维度包括内容维度、层次维度、批判维度和管理维度。阐述了理想化先在结构意欲通达的本真之境、至善之境、谐美之境。提出优化先在结构需要遵循的几个策略原则,包括:以人为本,关切需要;情理并重,互契共鸣;相宜相长,可调可控;面向生活,旨归实践等。最后,从增进关系方式匹配的结构建构;强化运行机制调适的系统建构;完善整体队伍素质的主体建构;建立有效监测体系的制度建构;营造良好外围气氛的环境建构等五个方面提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理想建构的具体路径方法。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D64
本文编号:2810974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D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R.E.帕尔默;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和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李沛鑫;石加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对重庆交通大学、重庆文理学院大学生问卷调查的分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4期
3 佘碧平;;论梅罗-庞蒂的“结构辩证法”[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龚战梅;;透视权力多元化时代的法律权威[J];河北法学;2007年06期
5 洪汉鼎;;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上)[J];河北学刊;2008年01期
6 刘铁芳;教育的沉沦与教育哲学的使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01期
7 侯晶晶,朱小蔓;诺丁斯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8 李文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实施的创新研究[J];华章;2011年18期
9 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孙正聿;;前提批判的哲学理论——一种哲学研究范式的自我阐释[J];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01期
本文编号:28109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810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