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公民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7 11:03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适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机遇期,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引导人们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全面提升中华民族人民的道德素质。目前,我国道德失范、道德冷漠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距离社会主义强国目标的实现还有一定差距,需要依靠公民道德教育这一基本手段,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培育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行。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夯实公民道德教育这一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关键环节,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个方面,大力加强和深化基层公民道德教育。此后,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在全社会迅速普及,但却存在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单一僵化等问题,无法充分调动和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其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的精华部分,尤其是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体现着跨越时空、穿越古今的时代价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构建了包含官学、私塾、书院等一整套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涌现了孔子、孟子、朱熹、王守仁等教育家,因此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理念、道德教育内容、道德教育方法等,能够为公民道德教育提供有益启发。在党和国家加强和深化公民道德建设,大力提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形势下,公民道德教育应结合我国公民道德水平和自身所承担的教育任务,充分认识、认真挖掘、吸收借鉴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炼整合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内容,并将其纳入到公民道德教育之中,对于促进公民道德教育的优化升级,大幅度提升公民道德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的研究与写作,在探讨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教育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结合国内国外学者运用本国文化遗产开展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系统梳理传统文化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所蕴含的价值元素,分析传统文化在公民道德教育中价值实现的困境及成因并积极探索其价值实现的路径,助推公民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本文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六部分:第1章,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研究的思路及方法、论文的创新及不足等内容。第2章,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教育概述。这一部分阐述了传统文化、公民道德教育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厘清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教育的关系,论述公民道德教育中传统文化价值存在的必然。第3章,传统文化在公民道德教育中价值的理论依据。这一部分主要归纳了公民道德教育中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基础包含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国内、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为论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第4章,传统文化在公民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元素。这一部分系统梳理传统文化中蕴含公民道德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以此阐释传统文化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所呈现出的有用性,为其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内涵。第5章,传统文化在公民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实现困境及成因。这一部分主要通过资料分析,阐释和总结传统文化在公民道德教育中价值实现的困境和成因,为探索传统文化在公民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实现提供参考。第6章,传统文化在公民道德教育中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这一部分是全文研究的重点,主要从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原则、道德教育要求、道德教育载体、道德教育环境等方面,优化公民道德教育中传统文化价值实现的路径,促进公民道德教育的发展与完善,提升公民道德素养。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648
本文编号:2813258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648
本文编号:28132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813258.html